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春耕遇上“倒春寒”:这样应对低温冷害 让双季早稻不再“受伤”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新科技 > 正文

【大国粮策】春耕遇上“倒春寒”:这样应对低温冷害 让双季早稻不再“受伤”

来源:大国粮策2025-02-24 14:33

  农民种庄稼,就盼着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但每年春季,双季稻主产区的早稻总会遇到个“大麻烦”——倒春寒。

  这种天气一出现,辛辛苦苦播下的种子,为啥就是不发芽,或者刚长出的秧苗,没几天就烂了、死了?为啥明明按照往年经验种的早稻,插秧季节却总是被耽误,晚稻也跟着受影响,最后产量还不高?其实,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和春季低温冷害脱不了干系。

  图为农民正在田间进行早稻播种育秧作业。(图片来源:中新网)

  一、什么是早稻春季低温冷害

  每年2到4月,早稻播种育秧的时候,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湿气流一交汇,就容易出现长时间低温,还伴着连绵阴雨、少日照的天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低温阴雨天气”,也叫“烂秧天气”或者“倒春寒”。

  以广西早稻春季低温冷害指标为例,大家记住这些指标,就能大概判断自家早稻有没有受到冷害影响。

  二、应对低温冷害的实用方法

  (一)做好监测预警,心里有底不慌张

  在早稻播种育秧和移栽的2-4月,要多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春季低温冷害监测和风险预警预报。了解起止时间、覆盖范围、危害程度,以及未来天气趋势,包括长期、延伸期、中期和短期的预报,以及对早稻生产的影响评估。提前知道这些信息,我们就能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损失。

  (二)选好良种巧播种,抓住时机很关键

  选种子,要选高产、优质、耐寒,生育期还合适的品种。以广西为例,桂南稻作区早稻全生育期125-135天以内比较适宜;桂中稻作区,120-125天较适宜;桂北双季稻区,115天左右为佳。

  品种搭配也有讲究,要保证全年水稻安全生产。比如桂南稻作区可以采用“迟搭迟”或“迟搭中”,早、晚两季全生育期加起来不超过250天。同时,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冷害发生规律,参考低温冷害监测预警,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像百色市右江河谷各县市在2月中旬中到3月上旬初播种,南宁等地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播种的时候可以采用“冷头浸种,冷中催芽,冷尾回暖播种”的方法,争抢季节,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三)集中育秧好处多,统一管理更省心

  集中育秧方便管理,能让秧苗长得更好。可以推广大田集中育秧,以村、屯或组、队为单位,找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整田、播种、育秧;也可以推广蔬菜大棚、果树或苗木育苗大棚进行大棚集中育秧;有条件的地方还能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用全自动流水线分期分批播种。育秧的时候做到统一品种、消毒、催芽、播种、管理“五统一”,大大提高防寒效果。

  (四)防寒育秧有高招,秧苗强壮抗冻害

  想要秧苗抗寒性强,得用些防寒育秧技术。比如推广旱育秧技术,旱播旱管或浆播旱管,适时浇水,让秧苗根系强壮、分蘖增多;编织布隔层育秧技术也不错,能延长秧龄弹性,帮助秧苗立苗回青;还有壮秧剂育秧技术,把床土消毒、调酸、秧苗施肥和化控这四件事“四合一”,培育带蘖矮壮秧。

  (五)浸种催芽细操作,稀播匀播育壮苗

  浸种催芽和播种的环节也很重要。浸种前先在晴天晒种半天,浸种的时候用强氯精、多菌灵等溶液消毒6-8小时,洗净后再浸8-12小时,水温低就浸久点,水温高就浸短点。催芽要按照“高温(35-38℃)破胸、适温(25-30℃)催根、保湿催芽和摊凉炼芽”的原则,防止高温烧种。播种前看天气预报,在冷尾暖头的时候适时播种,而且要稀播匀播。

  图为农民正在田间进行早稻播种育秧作业。(图片来源:中新网)

  塑盘育秧每亩用60-65张434孔或353孔塑盘,每穴播2-3粒种子;旱育秧或编织布隔层育秧每平方米播常规稻80-100克,杂交稻50-60克;机插秧每亩用20-25个专用秧盘,每盘播种80-100克,播完后压种入泥或者用细土盖种。

  (六)防寒保暖勤管护,秧苗安全有保障

  不管是大田育秧、大棚育秧还是工厂化育秧,都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大田育秧播种后用薄膜覆盖防雨、防寒、保暖,盖膜前插好竹拱,每隔50厘米插一片,尽量插深点,然后用泥土压实薄膜四周。要是遇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记得排干田水,提高土温,减少烂秧死秧。

  同时,加强秧苗的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温阴雨天气容易引发病害,像绵腐病和立枯病,要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防治,移栽前3-5天喷送嫁药。低温过后晴天,别着急揭膜,先通风炼苗再揭膜,施肥和断水也不能太急,避免秧苗生理脱水。天气回暖稳定后,给长势弱的秧苗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移栽前5-7天用稀粪水、沼气液或者1%-2%的尿素液淋施送嫁。大田育秧的早稻,移植适宜秧龄是20-25天,叶龄3.5-4.0叶;机插秧适宜秧龄是15-20天,叶龄2.5叶左右。

  (七)遭遇冷害别着急,应急技术来帮忙

  要是遇到严重春寒天气,可以施用植物保温抗寒剂,它能提高秧苗抗寒性,缓解低温冷害的危害。所以大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准备好这些应急物资。

  广西以及华南大部双季稻种植区的农民朋友们,只要咱们掌握好这些方法,提前做好准备,精心管理,就一定能减少冷害对早稻的影响,让咱们的早稻茁壮成长,迎来大丰收!

  参考资料:《全国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汇编》-双季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综合防控技术

  科学性审核: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李秋月

  撰文:武玥彤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