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会大咖谈|中国自动化学会李少远:助力产学研融合,推动自动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视频 > 正文

学会大咖谈|中国自动化学会李少远:助力产学研融合,推动自动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学会服务3652024-07-09 14:12

  李少远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召开顺应其时,今年的年会主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时候,这种科技力量就是新质生产力。对自动化行业而言,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引领技术革新、催生产业变革的新锐力量。

  以科技强国为宗旨,带动行业发展

  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宗旨,从建立之初就成立了多个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始终坚持科技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路径,以此带动我国自动化相关行业的进步。

  中国自动化学会所涉及的科技领域,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科技赋能,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依托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优化技术,许多传统行业实现了提质增效。学会会员也以此为契机,结合行业发展,积极开展多项项目研究。以九江石化为例,通过引入和升级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我国炼油水平,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案例在学会会员中不胜枚举。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产业和新职业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自动化学会积极行动,成立了多个与人工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立,更紧密地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带动行业整体提升,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此外,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立了多个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在这些基地的助力下,企业搭上新技术快车,研发出创新产品并推向市场,不仅带动了产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培育高端人才,为自动化行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多年来,中国自动化学会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持续为科技发展输送人才资源,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通过与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动,助力培养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步入职场后,能够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自动化教育方面,中国自动化学会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是更新课程体系二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主办多个学科竞赛等平台,吸引和激发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过程中。这种教育面貌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能够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中国自动化学会作为一个全方位、全国性的平台,从聚集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发力。汇聚专家、院士等富有活力、富有创新思想的高水平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不断提出新想法、新诉求,为科技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进步。

  同时,中国自动化学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和自动化行业的企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学会在宁波、保定、宜宾等地成立了多个科研基地,当企业面临技术难题、提出发展需求,这些基地便成为学会提供服务和赋能的重要载体。

  中国自动化学会不仅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还与各省市的自动化学会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中国自动化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全国一级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分巨细的。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学会为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发挥着关键力量。

  未来,中国自动化学会将持续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挑战。全面系统地解决行业问题,为推动我国自动化科技的进步和应用贡献更多力量。

  策划组:王朝阳 严雯羽 武玥彤 谢芸 李欣哲

  统筹组:刘旭波 叩颖

  采访整理:谢芸 武玥彤 李欣哲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