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会大咖谈|中国自动化学会李少远:助力产学研融合,推动自动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视频 > 正文

学会大咖谈|中国自动化学会李少远:助力产学研融合,推动自动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学会服务3652024-07-09 14:12

  李少远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召开顺应其时,今年的年会主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时候,这种科技力量就是新质生产力。对自动化行业而言,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引领技术革新、催生产业变革的新锐力量。

  以科技强国为宗旨,带动行业发展

  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宗旨,从建立之初就成立了多个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始终坚持科技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路径,以此带动我国自动化相关行业的进步。

  中国自动化学会所涉及的科技领域,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科技赋能,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依托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优化技术,许多传统行业实现了提质增效。学会会员也以此为契机,结合行业发展,积极开展多项项目研究。以九江石化为例,通过引入和升级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我国炼油水平,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案例在学会会员中不胜枚举。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产业和新职业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自动化学会积极行动,成立了多个与人工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立,更紧密地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带动行业整体提升,推动科技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此外,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立了多个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在这些基地的助力下,企业搭上新技术快车,研发出创新产品并推向市场,不仅带动了产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培育高端人才,为自动化行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多年来,中国自动化学会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持续为科技发展输送人才资源,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通过与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动,助力培养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步入职场后,能够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自动化教育方面,中国自动化学会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是更新课程体系二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主办多个学科竞赛等平台,吸引和激发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过程中。这种教育面貌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能够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中国自动化学会作为一个全方位、全国性的平台,从聚集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发力。汇聚专家、院士等富有活力、富有创新思想的高水平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不断提出新想法、新诉求,为科技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进步。

  同时,中国自动化学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和自动化行业的企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学会在宁波、保定、宜宾等地成立了多个科研基地,当企业面临技术难题、提出发展需求,这些基地便成为学会提供服务和赋能的重要载体。

  中国自动化学会不仅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还与各省市的自动化学会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中国自动化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全国一级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分巨细的。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学会为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发挥着关键力量。

  未来,中国自动化学会将持续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挑战。全面系统地解决行业问题,为推动我国自动化科技的进步和应用贡献更多力量。

  策划组:王朝阳 严雯羽 武玥彤 谢芸 李欣哲

  统筹组:刘旭波 叩颖

  采访整理:谢芸 武玥彤 李欣哲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