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8-02 14:08

  冬去春来,梅花在冰中孕蕾,雪中绽放,传递春天的讯息。元代杨维帧的《道梅之气节》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因为“梅”字是木为春,《说文解字》释“每”,则为草叶茂盛,由此可理解,梅开意味着穿雪春回。中国人自古就对梅有着深厚的情感,梅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原产植物,遍及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的各个角落,梅花精神象征着高洁、坚毅的品格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植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傲雪绽放的梅花

  梅花原产中国,位居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有“花魁”之美誉。梅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引种与应用历史,既可观花又可食果。说到梅,人们很容易想到梅花的香、梅花的傲雪开放,“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

  但其实在南北朝之前,梅并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重要的酸味调味品。《尚书·说命下》中说道:“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古人视作美味的羹汤,要靠盐和梅子来调味。在醋发明以前,梅子是用来做酸味的调味品。1959年在江苏吴江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时代后期村落遗址中发现5000年前的梅核;1975年,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子已经是中国人的食物了。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江苏吴江县梅堰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梅核(距今约5200年)

  赏梅兴起始于汉朝,远远晚于食用梅果。《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记载的恐怕是梅花最早的园林应用。南北朝时,赏梅之风盛行,梅才“始以花闻天下”(《和梅诗序》宋代杨万里)。在254000余首全宋诗中,咏梅诗4700首,全宋词及补辑20400余首中,咏花词2200余首,其中咏梅词1200余首。可见,唐宋时期的文人对梅花地痴迷。宋、元时期,除梅花诗词外,关于梅花的书画作品纷纷问世。宋代范成大的《梅谱》,记录了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玉碟型、黄香型等梅花品种12个,并且介绍了其繁殖栽培的方法等,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艺梅专著。元代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是传诵至今。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墨梅图》(元·王冕)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是梅花的起源中心和栽培中心,也是变异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说到梅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以陈俊愉院士为首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梅花研究团队,三代人以“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梅花精神,薪火相传七十载,摸清梅花种质资源和品种家底,创立梅花品种二元分类法。根据陈俊愉院士编著的《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的研究成果和分类方法,将数百个梅花品种分为11个品种群,即单瓣(江梅)品种群、宫粉品种群、玉碟品种群、黄香品种群、绿萼品种群、朱砂品种群、跳枝(洒金)品种群、龙游品种群、垂枝品种群、杏梅品种群和美人(樱李梅)品种群。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梅花11个品种群

注:(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单瓣品种群‘六瓣’、宫粉品种群‘台阁宫粉’、玉碟品种群‘三轮玉碟’、黄香品种群‘曹王黄香’、绿萼品种群‘金钱绿萼’、朱砂品种群‘乌羽玉’、跳枝品种群‘米单跳枝’、垂枝品种群‘汉雪垂枝’、龙游品种群‘玉碟龙游’、杏梅品种群‘丰后’、樱李梅品种群‘美人梅’)

  “梅花欢喜漫天雪”其实是一种浪漫的误解。梅花天然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广大地区,其中滇西北、川西至藏东一带是其起源与分布中心。梅花生态习性喜温暖,能耐受一定的低温,却不能在北方露地越冬生长。1957年起,酷爱梅花的陈俊愉院士决心要打破“自古梅花不过黄河”的旧律,开始进行“南梅北移”的研究试验。经过不断的实生选种,终于从几千株梅苗中选育出“北京玉碟”“北京小梅”两个能耐受-19℃的梅花新品种,实生选育迈出了南梅成功北移的关键一步,改写了北京自元代引种梅花600多年不成功的历史。此后,在陈俊愉院士的指导下,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园林博士张启翔开始了梅花抗寒生理机制与抗寒品种培育的系统研究。张启翔教授带领团队经过30余年研究,培育出‘燕杏’等10余个抗寒梅花新品种,最低能耐受-35℃低温,在我国“三北”11个省区进行区域试验均可露地越冬开花,使梅花露地栽培区域从长江流域北移2000公里,实现北国踏雪寻梅的几千年梦想。此外,陈瑞丹等利用杏梅和真梅系品种多次回交培育的‘香瑞白’梅是首个具有梅花特征香味的抗寒品种,实现了梅花抗寒香花育种的重大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梅花相关成果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今天,梅花北国次第开,塞北赏梅终梦圆,这是凝结着几代梅花育种人的智慧心血和“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抗寒梅花品种及适宜栽培地区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北京市民在明城墙遗址公园踏雪寻梅(北京,2013年)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河北衡水抗寒梅花生产示范基地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抗寒梅花傲雪绽放(北京,2022年3月)

  为了推动中国梅花走向世界,中国梅花蜡梅协会向国际园艺学会申请建立梅品种国际登录中心,1998年经国际园艺学会品种命名与登录委员会、国际园艺学会理事会和执委会研究决定,批准建立梅品种国际登录机构,陈俊愉院士成为中国首位植物品种国际登录权威专家,为中国梅花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位于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梅品种国际登录精品园,是世界上首个集中展示一个国际登录品种的植物园,栽植200多个国内外优良梅花品种,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早春赏梅景点。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北京鹫峰国际精品梅园之展览温室

  梅立天地,香远九州。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梅花依然香满乾坤。“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傲雪凌寒的梅花,及其品格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当下,勉励国人!

  作者:郑唐春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堂仁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科学性审核:胡冬梅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

  策划:战钊

  编辑:武玥彤

春日信使:梅花的前世今生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