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动科普】回来了!80秒认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动科普 > 正文

【动科普】回来了!80秒认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

来源:光明网2020-05-08 18: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动科普】回来了!80秒认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

  作为未来我国航天员驰骋太空的全新“座驾”,新飞船近可送航天员往返中国空间站,远可去更远的深空探险,既能载人又能载物,还可重复使用,将大大提高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新飞船将助力解决如何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经济地进入太空,开展更远的深空探测的难题,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这个未来帮助航天员驰骋太空的新“座驾”有什么非凡之处?

  全新造型

  颜值也是实力的表现之一。新飞船以其流畅的钝头体气动外形和巨大的体型,演绎着与生俱来的优秀。跟神舟飞船三舱结构不同,新飞船是“两居室”,一个是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居住的地方,可乘坐6-7名航天员;另一个是服务舱,是整船能源与动力中心。

  返回舱采用“墙壁+保温层”的双层壳结构,“墙壁”围起来的是航天员的“驾驶室”,具有容积大、密封性好、舱内视野遮挡少等特点。而且新飞船的“驾驶室”里只安装环控生保、人机交互等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和飞船操控的设备,腾出了大量空间,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大量设备和航天员共处一室的安全隐患。其他设备都放入了“墙壁”和“保温层”中间的夹层中。因为设备不用呼吸,放到这个非密封的空间中也算是得到妥善的安置。

  设备不占空间,人的空间也有了质的飞跃,新飞船的“驾驶室”可以分为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以及卫生区,能够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乘坐环境。据悉,未来这里还将配置生活娱乐大屏,让航天员太空旅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及穿戴式显示仪表,让航天员可以时刻了解飞船的健康状况。

  智能自主

  酷炫安全的座驾也必将伴随更智能的驾驶功能。新飞船的GNC系统可以独立控制飞船飞行,进一步提高了自主运行能力,提高了在轨生存能力和应用潜力,同时降低了维护运营成本,对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型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飞船入轨后,“飞船大脑”——GNC系统自主确定行驶路线并进行导航,还能实时掌握飞船当前的位置和速度。然后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及变化参数,实时在线进行一次次的迭代计算,完成时间点和控制量的计算。同时,根据轨道控制特征点自主实施轨道控制,全过程不需要地面指令的协助和干预。简单来说,就是“飞船大脑”不仅知道飞船现在处在什么位置,而且还知道将要去哪里,走哪条路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有了这些技能,试验船的GNC系统便可以不依赖地面,独立控制飞船飞行了。

  当然,轨道控制方面的进化不止于此,新飞船还具备了全自主连续变道能力。如果说自主变道实现的是自主去往一个目的地,则全自主连续变道实现的就是去往一个最终目的地的过程中智能途经了若干个中间目的地。这种技术,大大简化了飞船轨道控制的流程,减轻了地面飞行控制人员的工作量。

  新飞船还能自己给自己“看病”。在飞行过程中它实时关注着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通过系统智能的算法自己给自己“诊病”,找到病灶并临时或长久剔除病灶。对于重构功能的实现,则通过身体各部分功能的优化再组合来分担故障部位所承担的工作,确保机体整体功能的正常,这也大幅简化了地面飞控支持保障工作。

  性价比高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天地往返运输需求将不断高涨,这就需要研发更经济、更高效的交通工具。新飞船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为了实现多功能使用,新飞船采用“搭积木”式的模块化设计。不同的任务需求,通过相同的返回舱和不同的服务舱的配置就可以完成。

  为了提高可重复使用率,新飞船也精打细算到每一个细节。像星敏感器、计算机等高价值设备原先都放在服务舱里,落入大气层时会被烧毁。为了“省钱”,这些高价值设备统统放在返回舱,跟着返回地球,以便重复利用。对接机构也很“金贵”,研制人员就用防热结构给飞船设计了一个帽子,与其他飞行器对接的时候把帽子掀开,露出里面的对接机构,等返回地球的时候再把帽子戴上,以保护里面的设备再入大气层时不被烧坏,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些先进的设计,让新飞船的成本大幅降低。

    (宋雅娟 肖春芳)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文艺演出架起中俄“文化桥”。

  • 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完成任务返回青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波与舟山之间金塘水道下方,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2024-05-17 10:14
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2024-05-17 10:10
5月15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成功,试验台发动机具备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能力
2024-05-17 10:08
4月29日11时08分,随着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刀盘缓缓转动,南通的崇太长江隧道正式进入盾构掘进阶段,这条深潜地底的机械巨龙,将在长江水下掘进11.325千米,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即将终结。
2024-05-17 10:07
立足“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安徽正在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2024-05-17 10:03
在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方面,江西将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2024-05-17 10:01
伴随螺旋桨的轰鸣,一辆“空中的士”——旅航者X2正展翅翱翔。看完飞行表演,步入小鹏汇天展示厅,大家对这辆“会飞的汽车”充满好奇。
2024-05-16 10:29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4-05-16 10:26
这对宇宙线粒子的传播、星系气体的动力学和宇宙磁场演化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测结果
2024-05-16 09:36
近日,前往月球探索的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16 09:08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2024-05-16 09:02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拎着一篮“冻眠”荔枝上台“带货”。
2024-05-16 08:59
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2024-05-15 17:04
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时,大量合成基因仍处于沉默状态,限制了更多新天然产物的合成,这些产物被称为微生物“生命暗物质”。”罗小舟介绍,团队将持续推进菌株的开发改造工作,探索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和天然产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
2024-05-15 10:18
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并介绍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2024-05-15 10:16
为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
2024-05-15 10:15
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研究论证过程,为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装备了多项先进智能算法及技术,充分确保了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团队负责人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在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通信距离、速率、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24-05-15 10:14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中心预警了一起因施工作业导致的供水泄漏三级风险事件:在人流量较大的蜀山区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附近,管道长期暗漏,很可能导致路面塌陷。
2024-05-15 10:13
据近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创建了一个表现出混沌行为的电子电路的数字孪生模型。结果表明,新方法与线性方法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准确度,且比以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器的计算复杂性显著降低。
2024-05-14 10:3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家、HEPS工程副总指挥李煜辉表示,HEPS不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造,而是从头开始建造。
2024-05-15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