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科学的角度追剧——《急诊科医生》的几个特色

2017-11-15 13:38 来源:光明网 
2017-11-15 13:38:32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宋雅娟

  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 王大鹏

  日前,由郑晓龙、刘雪松执导,张嘉译、王珞丹、江珊、柯蓝等领衔主演的医疗情感剧《急诊科医生》正在热播,并且平均收视稳居卫视同时段第一的位置。但是从网络上相关的报道来看,有挑bug的,有谈论剧中角色之间情感脉络的,当然也有为这部剧打call的。

  笔者倒是愿意把这看作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医学题材剧。

  首先,这部电视剧直面医患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医患之间的彼此理解。作为科学传播的一种形式,医患交流可以促进患者需要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相关的治疗选择,以便自己在做出理性决策的时候积极参与,并积极地遵照执行。剧中很多地方都有医生与患者之间交流的场景,这种交流也可以映射到我们日常看病的情景,让患者理解医生,医生也理解患者,最终实现对健康的守护。

  其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有专业人员挑出了节目中的一些小bug,甚至认为这是硬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思考未来的剧本创作应该如何改进不足,有些观众可能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了这部剧的拍摄有强大的医疗团队给予幕后支持,协和医疗团队进行了全程跟拍。

  而且,近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觉得消遣性节目、电影等对他们理解科学具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大多数经常观看有关犯罪调查、医疗以及科幻主题的电视或电影可以让他们对科学领域的工作产生良好的形象,这方面的剧目也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识骨寻踪》、《灵书妙探》等等。

  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有科学元素的剧目呈献给观众。因为把科学带入到艺术创作中并没有产生出科学家们原本持有的那种刻板印象,即呈现了不精确的科学,误导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损害了科学的形象等等。相反,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会让观众产生对科学更积极乐观的看法。所以,说bug也好,吐槽硬伤也罢,这些剧目至少呈现了科学的总体形象,当然在这部剧中呈现的是对健康的维护和对生命的坚守。

  再次,这部剧中还有很多呈现出科学精神的场景,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比如赵蕾在与方志军就溶栓剂进行讨论的时候就说道,“科学那不就是千次万次的实验,然后才有那么一点点正确的,也许是不正确的结论,对不对?”这不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吗?同时在医生们谈到医学专业术语,特别是英文简称的时候,剧中还会打出这些术语的中文。这不都是该剧科学性的体现吗?相较于那些“媚青”的狗血剧目,这部剧不值得给一个大大的赞吗?

  最后,这部剧也体现了医生们的专业主义精神。在他们眼里只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不论你是谁。何建一在剧中曾说,“在我眼里生命大于一切”、“自己作为医生只有病人,不论好人坏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一篇媒体评论说的那样:作为一部追求品质的良心国产医疗剧,《急诊科医生》聚焦于急诊科医生这个群体的真实工作状态,不管是医护群体面对的系列突发状况,患者就诊时的情感纠葛、患者身体病症之外的家庭“症结”,还是面对生死的深刻思考,都进行了层次丰富的表现。

  当然,也有观众或者专业人员指出每一集结束后的彩蛋存在着常识上的错误,可能会误导观众,因而笔者认为这也更加凸显了科学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深入思索如何把科学呈现给观众,这需要有科研人员、医学人员的参与,从而确保科学性。

  美国学者马塞尔•拉夫莱特在《美国电视上的科学》一书中专章讨论了电视中的医学节目。他总结说,“电视出现的头10年间,观众能够从自然节目、医学剧以及与自然和医学相关的特别直播节目中收集到一些同时期研究的信息。科学方面更加“营养丰富”的服务变得越来越稀缺。”正因为如此,在新时代我们才更应该希望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促进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在这方面,美国科学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致力于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交流和交融,它甚至还专门设了科学与艺术交流的项目,旨在向流行文化注入科学因素,为剧本提供科学顾问,甚至让科学家进行本色出演。期待我们也有自己的这种项目,“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宋雅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