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螃蟹+柿子=腹泻?科学解读食物相克
首页> 科普频道> 除谣记> 事实派 > 正文

螃蟹+柿子=腹泻?科学解读食物相克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7-10-18 09: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吃螃蟹的季节和柿子红了的时候撞在一起,本是让吃货兴奋的事儿,但有人却因为“螃蟹和柿子不可同吃”的所谓传统禁忌而胆战心惊。是时候借着螃蟹和柿子的这场一年一度的风波,顺势看穿“食物相克”的真相了!

  空腹单独大量吃柿子或螃蟹也会造成腹痛腹泻

  最早说螃蟹和柿子不能同吃的是东晋张湛的《养生要集》:“柿与蟹(同吃),腹痛大泻。”事实上,这并非螃蟹。和柿子相克导致,空腹单独大量吃柿子或螃蟹,也会造成腹痛腹泻。

  吃螃蟹和其他食物如果导致腹痛腹泻,一般来说可能是你的螃蟹出了问题,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你的症状属于典型的急性胃肠炎和菌性食物中毒反应。

  而当我们单独大量空腹进食柿子、黑枣、山楂、石榴等富含果胶、鞣酸的食物时,这类食物会在胃酸作用和胃肌机械辗转下产生凝块滞留胃中,引发植物性胃石。临床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或吐少量咖啡色血性物,常并发胃溃疡、幽门梗阻,少见腹痛腹泻。其次,螃蟹是优质蛋白质食品,在胃内强酸环境的基础上,可能会促发胃石,但高蛋白饮食只是众多的促发条件之一。

  换言之,你即使不是就着柿子吃螃蟹或者吃完山楂喝牛奶,只是单独空腹大量吃柿子或螃蟹也有可能会患胃石症!虽说现实生活中一只大闸蟹配一大柿子的吃法儿不多见,但如您偏好这口儿,偶尔吃一两次,只要食材新鲜、烹调得当且脾胃强壮,也不会上吐下泻乃至中毒身亡。值得提醒的是,螃蟹营养美味,但因富含胆固醇和嘌呤,即使新鲜也不宜多吃。

  科学验证食物相克真相 食物中毒另有七大原因

  食物相克是真的吗?咱们先从1935年8月《中央日报》12天内为南京市民因香蕉与芋艿同食致死二人案三次发文说起。13日,该报第3版以“香蕉不可与芋艿同食”为题,报道了“汉西门外有二人误食中毒毙命,蒋姓幼孩急救幸免,已遍体红肿”情况,并说相关管理部门“拟请卫生署、中央医院、卫生事务所实施化验,先以动物给予蕉芋同食,俾研究中毒原因,确定救治方法,晓谕市民一致预防”。

  时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生理化学室主任的郑集(1900-2011年)博士当即选择实验用小白鼠10只,将芋艿煮熟拌上香蕉喂饲后观察了两天,所有被试白鼠健康如故,无一有中毒现象。16日,该报又以“香蕉与芋艿同食不致中毒”为题,公布了郑集的实验结果,指出根据“中国科学社郑集实验之结果,汉西门中毒案必有其他原因”。

  民众恐慌不减:老鼠吃了没事,不见得人吃了没事!郑集再度实验以解民惑,这次是用猴子和本人做实验:连续两天都先将一斤芋头煮熟拌上白糖喂猴子后再喂大香蕉四支,结果猴子毫无中毒征象健康如常;郑集与同事孙某亦同时连续两天各食熟芋四大枚、香蕉两支,食后也毫不觉有任何中毒现象。24日,该报再以“经再度实验证实,蕉芋同食无毒”为题发文,“于此可见,香蕉与芋艿同食,对于白鼠、猴及人无中毒之事实,毫无错误。”“民间所传香蕉与芋艿同食有毒,其中毒必系其他原因,而非由于香蕉与芋艿本身之同食也。”

  民众仍感困惑:那民间流传那么多不能同食的吃了都没事吗?于是郑集又选择了古籍中有明确记载不能同吃的14对食物做了进一步研究,其中就包括螃蟹和柿子,实验方法与结果同前。1936年6月,他用英文写作“所谓有毒的食物组合是否真的有毒?”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上,文中提出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七条原因。

  一是食物过敏,螃蟹就不用说了,这就可解释古人为什么会说花生与黄瓜、鸭蛋、绿豆同食会令人气短喘息:花生过敏引起的喉头水肿呗。二是食物中含有毒物,如河豚鱼的内脏、鲜黄花菜中秋水仙碱,吃了都要人命。三是不恰当的色素、保鲜剂和杀虫剂致毒,公众对前几年的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应还记忆犹新。四是食物中致病菌和寄生虫引起的食物中毒。五是食物腐烂、细菌繁殖或发霉引起食物中毒。六是食物烹饪不当(如扁豆没炒熟)引起的食物中毒。七是误食(如毒蘑菇、毒蜂蜜)引起的食物中毒。

  食物相克说法的流传背后有文化的因素

  从我们的研究分析,所谓食物不能同食说法流传的原因有以下四条。

  一是宗教学的影响,如印度佛经中将胡瓜即黄瓜视为不洁之物,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就说,“胡瓜: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瘀血热。”唐代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奉李姓老子为教主,于是古籍记载中不能与李子同食的组合很多,如李子与鸡肉、鸭肉、鸡卵、鸭卵等不能同吃,如加上李子仁同雀肉、李子仁同鸡卵,合计20种,在果类食物中为最多,而历代与李子相关的食物相反记载有339条,远多于其他果类食物。

  二是民俗学影响,如按照古礼,烹调羊、牛、麋鹿等食草动物时要用葱,烹调食肉及杂食动物如猪、犬时要用薤,配错了就不行,所以孙思邈说“牛肉与薤不能同食”。

  三是原始思维中的“物性交感”,如所谓“糯米与杂肉同食使小儿化成寸白虫”,寸白虫即绦虫,根据寄生虫生活史,食用不卫生的牛肉或猪肉可能导致罹患绦虫病,因此食用杂肉会生寸白虫应为古人的确切经验,而糯米外形好似寸白虫的节片,因此就形成糯米杂肉同食使小儿化成寸白虫的观点。

  四是烹饪学考量,如“韭与薤同食,失味”、“醋、酒和枣同食,失味”。这个也好理解,我们用芝麻酱拌茄泥或清炒油菜时,配上点儿蒜茸味道就正,您放上块生姜或桂皮就不对味了。

  总之,所谓某些食物同食中毒之说,既无中医理论支持,也无现代实验根据,不可即信为真。

  文/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主任)

[ 责编:吴劲珉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满将至农事忙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