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由大冰山崩解论我国的全球意识

2017-07-24 09:09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07-24 09:09:05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宋雅娟

  程晓

  7月中旬,北半球正值酷暑盛夏,一则“万亿吨冰山脱离南极”的消息引发关注。“出事”的南极冰架名曰“拉森C”。实际上,在它之前,还有“拉森A”和“拉森B”分别于1995年和2002年发生过大的崩解进而消失。不过,那时国内几乎无人关注。一来是当时互联网不发达,信息传播不畅;二来是那时老百姓的兴趣点也不在这儿。此次原本是科学家才会关注的事件引起民众瞩目,不得不让人感叹我国民众的极地与气候意识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提升。

  然而,在对“吃瓜群众”的进步感到欣慰之余,再细读新闻就令人高兴不起来了。“7月12日,追踪南极半岛拉森C冰架上一条冰裂缝长达十几年的英国斯旺森大学和英国南极调查局科学家,终于借助经过该冰架上空的两颗美国卫星,发现一座巨大冰山与该冰架脱离。”这条新闻突出了两个信息:一是持续关注这个冰架的是英国科学家,二是他们借助的是美国的卫星。我国科技近年来发展迅速,SCI论文数量甚至位列世界第二,但在全球性或者极地问题上,我国的声音依然非常微弱,原因何在?是中国科学家不行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球科学立足中国广阔土地,不仅在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传统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研究中不断深入,在一些交叉学科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学等领域也都取得重要突破。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及趋势纷纷出现,其共同的基点都是全球视野。徐冠华院士为此于2010年撰文指出,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巨大需求,包括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海洋开发、气候变化等问题,中国地球科学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即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

  2009年,科技部启动了两个面向全球性问题研究的“863”项目,拉开了我国地球科学界研究全球性问题的序幕。我国研制的全球陆表五种特征参量序列产品于2012年年底向全球科学家正式发布,而最高分辨率30米的全球地表覆盖图更是于2014年捐赠给联合国。全球性的资料终于有了中国科学家的声音,这是里程碑式的成就。然而,上述两个产品仍有缺憾,一是采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基本都来自美国;二是两类全球陆地产品中都没有包括南极洲。

  为什么我们做全球性的遥感工作指望不上我国自己的遥感卫星?为什么我们不关注南极洲?有人会说,这是我国在海外缺少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数据只能回到中国上空才能下传而造成的瓶颈。这诚然是一个技术因素,但更应该承认,全球意识(海洋意识、极地意识)的缺乏才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本所在,即我国国民尤其是管理部门和科学家的全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同时也与我国的卫星遥感大国身份不相匹配。目前,我国已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遥感卫星,然而绝大多数在极地并不开机,当然更做不到全球观测。

  首先说说海洋意识。回望历史,我国利用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甚至有过盛极一时的海洋活动。但是,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一切都成为历史。15~17世纪,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后,我国却固守几百年的闭关锁国,“重陆轻海”思想达到顶峰。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达470余次之多。惨痛的历史教训使我们清醒,要建设强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作为陆地的屏障,必须有全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再聊聊极地意识。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南极科学考察,20世纪末开始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就。但相比西方国家始于1760年的南极探险,我们落后了200多年。我国南极科考队在2015年年底才有了自己的首架固定翼遥感飞机——“雪鹰601”,而美国早在1946~1947年就组织了“跳高行动”计划,出动各种飞机26架,实现了环南极大陆遥感飞行。欧美遥感卫星对极地的监测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年来更是对两极实现了常规化观测,因此对极地了如指掌。当前,我国对极地几乎没有监测能力,遥感数据几乎完全依赖欧美,这无疑是我国遥感卫星“缺乏极地意识”的一个表现。

  当前,我国已经明确把极地作为四个“战略新疆域”之一,北极航道也被定义为“冰上丝绸之路”,战略意义非凡,因此我国应尽快改变遥感卫星忽视两极的不利现状。而改变这些,除了技术上的革新,更为关键的是提升广大国民的全球意识,尤其是海洋和极地意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宋雅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