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日,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在5月27日召开的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颁发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几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的获奖者一致表示,这次评奖对尊重科技人才、弘扬创新文化、培育科学土壤是很好的举措,不仅对科技人员有很大激励作用,同时对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弘扬创新文化有很大作用,说明我国的科研整体实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繁荣发展。
崇德广业 穷理致用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团队获得了此次全国创新争先奖。据悉,该团队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等人创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张幸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团队主要立足航天与国防,重点开展超常服役环境下特种功能与智能材料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强调多学科交叉,在支撑相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前沿探索研究以及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解决了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中热防护材料、轻量化结构以及特种光电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关键科技问题,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
该团队目前63人,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42岁,其中还有6名“80后”科研人员。
哈尔滨地处东北,同北京上海相比,在吸引人才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该团队却拥有院士2人、“杰青”5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优青3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等多项殊荣。
谈起吸引人才的秘诀,张幸红表示,杜善义提出的“崇德广业、穷理致用”的所训是该团队一直传承的特色团队文化,所里重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人尽其能。同时,所里注重年轻人的培养,例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只对副教授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开放。
“在这个小环境里,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向上。”张幸红说,在大环境方面,随着国家强盛和对科研投入的提高,“尤其是重大专项、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以组建国家队的形式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这对每个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新药研发历史性飞跃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获得此次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石远凯是肿瘤内科专家、抗肿瘤新药临床实验专家,是我国肿瘤内科年轻一代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在我国肿瘤内科的传承和发展、癌症诊疗规范的建立和推广、抗肿瘤新药临床实验评价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完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石远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药物研发是一个庞大体系,而临床试验是其中决定成败的关键环节。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上市的4个抗肿瘤一类新药中,石远凯深度参与了其中3个的临床试验工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以仿制药为主,从‘十一五’开始投入了很大精力进行药物的原始创新,整体研发实力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石远凯告诉记者,我国从“十一五”设立新药研发重大专项之后,药物研发体系取得长足进步,原创的新药越来越多。
靶向肺癌治疗药物凯美纳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功自主研制使得中国成为继英国、瑞士之后,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靶向抗癌药的国家。这也是我国研发成功的第一个靶向抗癌药,被评为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凯美纳的成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药物研发从仿制向原始创新转变。”石远凯说。
在石远凯看来,另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去年,中国自己研发的抗肿瘤药物申请做临床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跨国公司申请的数量。
“这证明我们的研发能力大大增强了。”石远凯振臂高呼,“药物研发是一个技术体系,是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集成,药物研发的成果得益于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增强。”
科普是一门学问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在业务上能力一流,做起科普来也毫不逊色。
褚君浩是中国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专家,如今我国多颗卫星上搭载的红外探测器就离不开褚君浩的贡献。
由于具有军事用途,红外探测器一直是国外对我国严格封锁的技术领域。褚君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买不到,反而刺激我们搞研究,现在美国专家评价,中国的有些领域甚至走到了世界前沿。”
褚君浩同时也是上海科普事业的开拓者,2013年获上海首届科普教育创新奖的“科普杰出人物奖”,并被多家媒体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现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一开始是兴趣,后来是责任,最后发现是学问。”谈起自己的科普之路三步走,褚君浩颇有心得。
“我小时候看了很多科普书,是在科普的熏陶下成长起来,所以我也愿意做科普培养后人。”褚君浩告诉记者,自己还有十年中学物理老师的经验,这也锻炼了他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能力。
科普做多了,褚君浩研究出了其中的大学问,比如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普。在上海,他最早提出“高端科普”的概念,给公务员、干部、企业家培训。有一次他在上海科普会堂给公务员作了6个小时的科普报告,后来在听众打分中得了个最高分。
在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科普中,褚君浩强调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他更注重科学方法的建立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另外,他还把科普和参政议政相结合,在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任职期间都从科普的角度写议案,因此更易被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要把科学普及和科学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此,褚君浩的理解是:“我国科学技术现在繁荣发展,重视科学规律的发现、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这是我们时代良性发展的特征。而科学普及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学的土壤好了,科学人才和成果就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