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频道> 正文

“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传播?

2017-04-07 09:54 来源:光明网 
2017-04-07 09:54:42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白璐

  作者:王大鹏

  后真相(post-truth)成为2016年牛津词典年度词,官方定义“后真相”的意思是指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够影响舆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各种声音也越来越嘈杂,当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人们对事实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这也给我们的科学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传统上,我们认为公众科学素养不足的原因在于存在着科学知识的缺失,因而“缺失模型”被社会科学家提出来,并且得到了科学传播研究者的采纳,而弥补这种缺失的做法就是为公众提供一系列科学知识,因为其假设在于只要为公众提供充分的科学知识,他们就会对科学研究更加支持,而实际上在科学素养水平与公民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方面的很多调查对提供了佐证,比如某些调查显示虽然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但是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很硬朗。当然,并不是公众知道的科学知识越多,他们就越支持科学研究。

  但是在传播科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提供科学事实,更应该考虑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如果只是单纯地提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引发逆火效应,适得其反。

  而随着获取信息渠道越加多元化,公众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视角来消费科学相关的信息,同时各种社交媒体的发达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后真相时代的科学传播,他们可能会从“圈内”渠道获取信息而不加甄别,甚至会成为传播虚假科学的一个链条,正因为如此,“真理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跑遍世界”。

  曾经媒体被誉为“把关人”,“第四权力”,同时媒体也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这方面的例证不仅来自于国内的调查,国际上的一系列调查也证实了这种观点,而今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已经力有不逮,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阅读报纸或者常规媒体,而是特别以来后真相时代的渠道,这些渠道更加深谙传播之道,所以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也应该主动出击,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融入公众的个人情感。

  据中国记协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记者100万名,其中持证记者30万名,而实际上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应该是科学报道,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科学切入点的话。另外一方面,科学传播需要科学家和记者的良好互动,缺一不可,这也就要求科学家应该积极地参与科学传播,与媒体记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做科普,至少目前的某些做法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不能“强赶鸭子上架”,但是我们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让愿意做,想做,能够做的科学家有做的环境、土壤和社会氛围,同时媒体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科学报道水平,近日英国下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发布的《科学传播与参与》报告中也提到科学新闻煽情主义的问题,该报告还建议政府应该有响应的补偿机制,来应对科学被误解的问题。

  在应对后真相时代的科学传播中,我们不仅需要强调科学的重要性,还需要把科学融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做生活中的科学,做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传播,同时还要改善科学新闻报道,让科学新闻更科学,让科学家更愿意做科学传播。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白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