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毅飞
前不久,我军新型军人标识牌进入部队试用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从该型标识牌的研制总体单位——中国电科28所了解到,该标识牌除了具有传统的军人基本信息标识功能,还集成军人保障卡、电子伤票等应用于一体,具备战时身份识别、实力管理、救治搜寻、体征监测、信息服务等诸多功能。小小的标识牌,背后蕴藏着“大科技”。
研制瞄准最新技术应用
军人标识牌已在外军服役多年。该型标识牌研制项目总师、28所研究员徐军介绍,军人标识牌最早用于记录佩戴者本人的所属部队番号、姓名、血型等相关身份信息,虽然较为简单,却在战场伤员救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战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发展。
由于传统军人标识牌主要采用蚀刻工艺,将相关信息记录在金属牌面上,信息容量非常有限,用途较为单一。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对于军人标识牌也提出了更高发展要求,各种集合了新技术新功能的军人标识牌在外军不断涌现。
“如果仍采用传统思路和手段为我军研制新型军人标识牌,将不可避免的形成‘装备即落后’的被动局面。”徐军说。
为此,项目组在立项之初就决心瞄准国际军人标识牌最高水平,综合利用最新技术手段,研制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人标识牌。项目组背靠28所在我军指挥信息系统领域的总体优势,联合领域内多家优势企业,基于在信息系统、物联网等相关领域的雄厚技术积累,历时三年多的研制和试验,终于交付部队开展试用。
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齐“上阵”
此次投入试用的军人保障标识牌系统由主牌、无源副牌、有源副牌和应用系统组成。
“别看它个头不大,蕴含的‘黑科技’可不少。”徐军说,以主牌为例,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块一面文字信息、一面二维码的金属牌,但用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后,标识牌佩戴者的详细个人信息、病史信息等记录就会完整呈现出来,以便于对他进行救治。
除了主牌的二维码,无源副牌内还有记录类似信息的芯片;有源副牌可以测量心律、发送呼救信号和所需补充物资信息;应用系统手持机也可以接收定位呼救信号。这些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得战场所需的军人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徐军表示,这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参军”的重要一步,极大丰富了军人相关信息的感知手段、种类和总量。
同时,标识牌系统也得到了大数据技术的帮助。徐军介绍说,该系统不仅存储了军人自身各类信息,还将动态收集处理战场上受伤人员伤情、体征数据、医疗救护人员和物资信息、救护措施等数据,通过系统智能处理和分发,实现战场救护机构、后方医院等部门数据共享,可极大提高战场救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未来将提供各类感知终端接入
现代战争一定程度上就是双方后勤实力的比拼。物联网、大数据等更先进信息手段的运用,对于提升后勤保障水平,进而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8所副总工程师丁冠东表示,不仅军人需要标识牌,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战场物资都需要类似的信息化标识牌。这些标识牌将基于物联网提供位置、流向、物资需求等多种信息,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从而实现实时捕捉战场需求、可视掌握后勤资源、精准调控后勤保障行动等功能。
“未来,将出现各类信息全面感知的‘可视化战场’。”丁冠东说,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28所正在开展后勤保障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统一、开放的物联网公共服务架构,为各类感知终端提供接入服务和共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