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畏艰险 驾驶“蛟龙”号下潜40多次

2017-02-27 16:58 来源:中国网  我有话说
2017-02-27 16:58:30来源:中国网作者:责任编辑:张佳兴 肖春芳

  中国网讯 唐嘉陵,男,31岁,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共党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驾驶“蛟龙”号下潜40多次,目前正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中国大洋35航次科考任务。

  唐嘉陵作为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至7000米级四次海上试验,以及2013年、2014-2015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在海上试验中,他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刷新最长水下时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作业成果。在7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中,他驾驶潜水器两次分别下潜到6965米和7062米,在世界载人深潜历史上留下了中国纪录。同时,作为“蛟龙”号海试团队其中的特殊代表,他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以及“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每一次下潜都是从零开始”是“蛟龙”号海试团队确保每一次下潜安全返航的保障,这也是唐嘉陵坚持的原则。他从不把潜水器当作工具,而是自己的战友和兄弟,并拼命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尝试掌握潜水器每一个细微的现象或变化,尝试掌握这个战友、这个兄弟的最新状态或者情绪。“我和‘蛟龙’号是荣辱与共的战友,在任务中我们必须做到人机一体”是他坚定的信条。记得在3000米级海试的一次下潜任务后,潜水器已回收至甲板等待再下一次下潜。和往常一样,他没事就喜欢围绕潜水器看看,尝试与“蛟龙”交流。当他经过备用蓄电池箱下方时,一滴暖暖的油珠刚好落在了他的额头上。按照他对潜水器技术状态的理解和掌握,一滴温度异常的电容器油可能就是提前终止航次任务的安全隐患。唐嘉陵的细心发现让备用蓄电池箱异常放电、电缆短路的严重故障及时被发现,有效地避免了损伤的继续扩大。时任潜水器技术保障负责人、唐嘉陵导师胡震评价道:“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

  在四年海试中,每当遭遇恶劣海况或需要潜水器长时间水面漂泊时,唐嘉陵都没有丝毫退缩,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和最颠簸的试验任务。他不但专业技术过硬,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更得到了全体海试队员的认可,这些都体现着他对深潜工作的那份热爱,那份责任心。

  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他近年来刻苦训练、钻研学习的结果,是那份坚持成就了他。直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学习训练是他每天的必备功课,早上6点到8点,是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和他的性格一样,6公里以上长跑耐力训练是他最喜欢的训练项目,然后就是一整天紧张有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晚上还要自学船舶、机械、液压等新领域专业基础知识。日复一日,他养成了特别有规律的工作生活习惯,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

  伴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海上试验逐步转向应用,“蛟龙”号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管理下将尽快实现业务化运行。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需求,对一名“蛟龙”号主驾驶、潜航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唐嘉陵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保质保量完成深潜任务外,潜水器本体技术保障以及第二批潜航员培训都是他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刚刚起步,如何确保安全第一,做到让领导放心;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让同事放心;具备高超的驾驶作业技能,让一同下潜的队友放心,都时刻提醒和勉励着唐嘉陵。

  返航出舱

  “蛟龙”号正在试验性应用,潜航员学员、科学家等越来越多的新人参与执行深潜任务,他们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都需要主驾驶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专业和乐观来保障,特别是潜水器每次执行完深潜任务在水面漂泊等待回收的时候。每次水面漂泊时,潜水器舱内封闭狭小环境中的不规律高频率晃动都是对舱内新人的巨大考验。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主驾驶潜航员的熟练操作和有技巧的通信交流都是对新人的心理疏导和信心加强。

  下潜近底作业过程中,潜航员为了方便驾驶潜水器完成取样作业,每次都需要保持屈膝姿态达六七个小时是主驾驶遭遇的严峻考验。每次下潜回来,唐嘉陵腿部肌肉酸痛感要几天后才消除,但他都坚持连续执行深潜任务,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他对工作的坚持、热爱和责任。他将和“蛟龙”团队一起继续奋斗在中国深海事业最前线,为祖国早日实现“海洋强国梦”不懈奋斗。(记者 葛蕾)

[责任编辑:张佳兴 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