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成本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永恒话题,任何一款新装备都不可能逃脱。这些年来,一向追求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高大上”的美国人,被F-35犹如黑洞般的吸金能力折磨得苦不堪言,项目甚至多次濒临下马。不过,“闪电”II挺过来了。
今年2月初,美国国防部宣布以85亿美元购买90架F-35,其中,F-35A的价格更是低于每架1亿美元。而且,洛马公司表示,会继续限制F-35战机价格,到2019年降低到每架约8500万美元。作为目前国际军贸市场上唯一一款四代机,F-35售价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天空将加速进入隐身时代。
应该说,F-35售价下降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然规律。发展一款全新的武器装备特别是跨代装备,前期一定是“烧钱”的过程,毕竟有许多技术、管理难题需要一一解决,没有资金支持是万万不行的。而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入量产阶段,随着订单数量的上升,单价下降只是时间问题,况且“众筹”而来的F-35本就不缺订单。那些唱衰F-35的论调都只是看到了前期阶段性的问题,并没有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款新装备的发展规律。
不过,即便如此,F-35的确也不能算“称职”。如果说,美军在追求新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和故障问题,能够通过时间和金钱来解决的话,那么由于过分强调通用型而导致异常复杂的构造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自重,则成了F-35与生俱来的“短板”。政府项目监督组织军事改革项目负责人温斯洛·惠勒评价,F-35就像“一条超重和力不从心的狗。”
需要强调的是,F-35对于美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还有政治、经济、科技上的重大贡献。虽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在逐渐抬头,F-35也被官方批得体无完肤,但事实却是,它已不知不觉地生产了200架,并首次实现了海外部署。
这是跨代新装备的“不可承受之重”?还是精心设计的战略陷阱?当年的“航母无用论”直接导致前苏联错过一个时代,历史上有太多这种例子。
事实上,发展武器装备就是不断平衡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动态过程。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定力和综合国力。而这一点,才是我们应该从F-35项目中看到的。(阮紫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