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勉强有万卷书,但没仔细读过;也行过万里路,却与书无关。很多书是走过路以后才想读的,是补课,补课后又想重走那段路,却没多少机会了。
因为看敦煌展,笔者把以前没看的《敦煌小说合集》找出来翻翻,它批评旧版《敦煌变文集》不加区别地把话本、说唱和小说编在一起,于是特意寻找到那部旧版的《敦煌变文集》,顺便还翻阅了前些时候一直想看的《枕草子》和《徒然草》。
京都的路刺激我看日本的书,莫高窟勾引我买敦煌的画。可惜错过了一次《敦煌壁画全集》。前些年有个卖书的朋友问我《敦煌壁画全集》要不要,两折呢。我说好啊。可后来他说,书商要求至少50套,他不想压那么多资金,只好作罢了。
现在只有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的五卷本《敦煌莫高窟》(2011年重印),好处是收录了多篇前辈研究敦煌的论文,比简单的博物馆说明好多了。顺便还买了凤凰出版社新出的几个“窟”(榆林、云冈、麦积等,可惜没有龙门)。这些新书比文物版的漂亮。
总的说来,文物出版社的很多书都是很好的内容,但制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令人遗憾,却又不可取代。这也是很多“老朽”出版社都有的流行病。
亲临古迹后读历史,视觉刺激后读艺术,跋山涉水后读游记,犹如尝过鱼香肉丝后看菜谱,才会有特别的味道。以前读《徐霞客游记》,总是跟不上徐前辈的脚步,按照他的路线画国清寺和石梁瀑布,不可能画出天台山的模样。文字是二维的,即使文章中写爬了多高,也只能写出“投影”。从文字想象山川,犹如从黑洞视界想象黑洞,只有概念而没有图像。以前没见过“窟”的样子,对敦煌壁画的位置描述总是感觉模糊;现在走进了窟的场景,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万里路与万卷书要搅拌起来,有的可以一里路加多卷书,有的可能要十里路加一行字,每个读者都可以设计一系列搅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