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能源化学》:勇闯“纯粹”新路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能源化学》:勇闯“纯粹”新路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2-19 09: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13年,一国际著名出版集团找到担任《能源化学(英文)》主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包信和,坦露“联姻”意向,希望《能源化学(英文)》加入该集团,并承诺会让期刊得到迅速发展。

  这是一个期刊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包信和婉拒了这一提议。他说,“要让这本刊纯粹地属于中国。”

  2015年,《能源化学(英文)》选择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学出版社)合作,共同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这本期刊保留了国有版权,作为国际上第一本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与我国能源化学新兴学科共同发展。

  一直以来,《能源化学(英文)》“内外兼修”,以“为新兴学科能源化学提供国际一流的交流平台,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目标,朝着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化学领域认可的学术期刊迈进。

  “纯粹”的国产刊

  选择与国内科学出版社合作,《能源化学(英文)》走的是一条大胆而“冒险”的路子。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英文期刊选择与国外期刊出版商合作出版。同时,许多期刊是作坊式单刊,或者采取三五本期刊为一个编辑部的运行模式,运营制度、人才培养和出版机制上落后于国际水平。

  大连化物所与出版社尝试摸索一条新路子——研究所充当期刊学术定位和质量提升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出版社在期刊经营和整体流程管理上更像是“大家长”,促进并保障期刊高质量、快速出版,以集团化运营优势促进期刊各流程人员分工的专业化,解决了单刊作坊式运营产生的问题。

  事实表明,这条新路子使得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节节攀升,给了能源化学界更多鼓舞和信心。

  张进涛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他学成归国,被聘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并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两年后,他的团队在电催化储能界面电化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希望把文章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在同行介绍下,他在众多期刊中选择了《能源化学(英文)》。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将创新成果及时发表出去,且发表在一本更合适的杂志上,得到大家尤其是同行关注,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张进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而《能源化学(英文)》属于国内能源化学领域的优秀期刊,备受同行关注,而且审稿、发稿迅速,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合适。”

  科学出版社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科技出版群体,与《能源化学(英文)》优势互补。双方认为,这一合作加速了期刊向世界一流迈进,同时也符合中国科学院倡导的期刊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双方合作办刊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科研模式和国际化的办刊流程,创办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一流期刊,为中国学者抢占国际科研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及世界能源化学研究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大连化物所科学传播处处长关佳宁表示。

  高质量吸引国际稿源

  “科学家都愿意把最杰出的成果发表在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期刊上,因为其汇集了学科最新、最重要的知识。《能源化学(英文)》要打造成为能源化学领域的旗舰期刊,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一流平台。”期刊副主编、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一流平台如何建?如何跟上国际出版“节奏”且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并不容易。

  《能源化学(英文)》坚持的第一条就是好的出版声誉。事实上,出版声誉也是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追求。

  稿件质量是期刊出版声誉的关键。张强介绍,影响因子只是期刊综合指标数据之一。《能源化学(英文)》在接收稿件时考虑的最关键因素是论文的重要性、对能源化学的带动作用。“好的出版声誉能够吸引代表性研究工作。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代表了该期刊对应的学术共同体判断一项研究是否重要、是否在该领域有显示度和影响力。中国期刊需要更多高质量论文,要努力在国际上树立权威、掌握话语权。”

  在发展初期,由于期刊质量较低,甚至不被认可,编辑部只能靠提供快速、优质的出版服务吸引研究者贡献高质量稿件。为了鼓励更多学者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创新成果在高影响力学术刊物上优先发表,《能源化学(英文)》提供了“绿色通道发表代表作”出版模式,让科研工作者以VIP待遇发表他们的代表作,尽快向世界同行展示前沿研究结果。

  “投稿之后一周就收到了返修意见,神速!”清华大学博士生沈馨说。2018年11月,在导师指导下,她在锂金属电池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同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她和课题组都希望快速呈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编辑部和编委们的认可,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审稿阶段,从投稿到修改再到刊发仅用时一个月。

  如今,“求”稿现象越来越少。能源化学领域的学者纷纷主动投稿、投高质量稿。2020年,《能源化学(英文)》来稿3800多篇,是2013年更改刊名时的11.3倍。从2017年SCI影响因子2.59到如今的7.2,在各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增长趋势。

  当前,《能源化学(英文)》吸引了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文章,稿件来源已经完成了从5年前以中国、伊朗、印度为主向以中国、美国、韩国、印度、欧洲为主的转变;来稿方向从以前单一的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体系。2020年出版稿件下载率前5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韩国、美国、日本、英国。

  优质稿件越来越多,《能源化学(英文)》的门槛越来越高,优秀学者的稿件不完美时也会被拒稿。常有投稿人反馈:“在《能源化学(英文)》发表不容易,专家总是抓住关键点探讨,审稿意见好长啊!”

  顺势而为赢得未来

  谁能想到如今能源化学领域的TOP期刊,20年前曾“合刊”出版。

  《能源化学(英文)》建刊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于1992年创办的《天然气化学(英文)》。作为一本国产英文刊,《天然气化学(英文)》并不被学界看重,甚至一度几欲“停滞”。

  “稿源严重不足,来稿质量很低,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编辑部主任张丽娟告诉《中国科学报》。后来由于该所整体转企,同时,包信和成功申请到“天然气、煤层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这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期刊和编辑部就此转到了大连化物所。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也开始兴起,包信和意识到只有“天然气”可能不够。

  经过两年多筹备,《天然气化学(英文)》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能源化学(英文)》。更名后,编委和编辑部主动出击约稿,努力做好出版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在学术会议上宣传提高期刊影响力,让期刊得以快速发展。

  “小小”刊名的改变意味着整体方向的变化,意味着期刊将涵盖能源化学领域全部前沿研究和信息,具有全新的面貌和风格。张丽娟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也为期刊后来的成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流期刊离不开的一流力量

  国际一流期刊,一定有一流的主编、编辑团队和出版运营模式作为坚强后盾。《能源化学(英文)》走到今天正得益于此。

  向国际期刊出版模式靠拢,期刊坚持国内外双主编,坚持组织国际化专刊、国际化编委队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采用国际一流投审稿平台、出版流程以及新媒体等,创造条件打造国际一流的出版方式。

  为了让作者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学术期刊快捷、高效的出版服务工作,《能源化学(英文)》选择了在Elsevier上生产和出版。这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能源化学(英文)》相继被EI、SCI收录。

  在主编的精准定位下,副主编和编委们尽可能对送审稿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作者更好地提高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有位作者曾“无奈”地向编辑部抱怨,“你们期刊的审稿人太负责了,我的审稿意见回复有27页之多。”

  此外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群幕后工作者,那就是编辑。他们负责审阅、修改、校对等工作,编校文章语言、图表格式等。

  包信和表示,过去,国内对编辑部的支持力度有限,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较小。如今,期刊招纳了新的年轻专职编辑,编辑部变得更有活力。更重要的是,编辑相当于纽带,与作者交朋友,让他们愿意把重要的新知识发布到平台上。他们促进沟通,推动作者与审稿人通过多维度对话达成共识。

  “编辑作为纽带能够传递魅力。”张强说,通过文章将期刊的魅力传递给作者、传递给读者,在能源化学学术共同体产生影响力。期刊发展是一个长线流程,需要国际化编辑队伍及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为之蓄能和发力。

  世界一流期刊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能源化学(英文)》正“乘风破浪”。“作为我国本土学术期刊,要进一步聚焦目标,积极抢占我国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首发权和优先权。持续扎实提升期刊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在我国科技原始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佳宁说。

  期刊简介

  《能源化学(英文)》(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现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和意大利墨西拿大学教授Gabriele Centi共同担任主编。编辑部分别设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杂志社。期刊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2019年SCI影响因子7.216,Q1区,中科院分区化学大类1区;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重点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目前,初步形成了“出版数量、出版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同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韩扬眉)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