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什么是肿瘤“绿色治疗”?
首页> 科普频道> 食品·健康 > 正文

科普:什么是肿瘤“绿色治疗”?

来源:北京商报网2020-07-17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普:什么是肿瘤“绿色治疗”?

  肿瘤,始终与“绝症”一词紧密相连,令人闻之色变。手术和放化疗的痛苦也为这一疾病平添了几分苦难和忧愁。为了发挥中医优势,解决这一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胡凯文教授首创肿瘤绿色治疗学,开辟了肿瘤治疗的新思路。那么,什么是“绿色治疗”呢?“绿色治疗”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呢?

  长期以来,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始终不离手术、放疗和化疗三种方法,而传统治疗对机体的种种损伤,则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承受的痛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凯文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恶性肿瘤的“绿色治疗”。

  肿瘤的“绿色治疗”,以“微创手术+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中医与西医结合、局部与全身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的多元、立体的治疗模式,在保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患者的寿命。而局部治疗的微创化、全身治疗的低害化,则使“绿色治疗”具备了更高的可重复性、可持续性,在十余年的实际诊疗中,充分体现出“低损伤、易耐受、疗效好”的临床优势。

  在“绿色治疗”的影响下,肿瘤治疗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在认知上,肿瘤不再是夺人性命的冷血恶魔,而逐渐成为了可以控制、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在治疗上,“除恶务尽”成为了肿瘤治疗的过去时,固护正气、维持正常功能,则逐渐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对患者而言,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吃得好、睡得香、活得长,则成为了治疗的重要目标。

  “绿色治疗”也讲究中西结合,但这可不是所谓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而是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吸纳现代的诊疗手段。在“绿色治疗”体系中,PET/CT等先进的影像技术成为了中医望诊的延伸,微创的冷消融手术成为了中医针刺治疗的延伸,而血管介入栓塞等治疗则成为了中医外科“截法”的延伸。再结合中药口服、外洗、膏摩等中医治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治疗。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中医西医实现了有机融合,现代科技也成为“绿色治疗”对抗癌症的有力武器。

  “标本兼治”在肿瘤的“绿色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含义。对肿瘤患者而言,什么是标,什么是本呢?“绿色治疗”认为,针对肿瘤进行局部治疗,其靶点明确、效果直接、损伤较小,能够迅速解决局部问题。并针对全身进行调理,攻补兼施、扶助正气,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同时应用中药改善体质,使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不利于肿瘤的生长,预防再发。

  回顾“绿色治疗”从发展到完善的十余年风雨历程,正是其有目共睹的临床疗效,使其从肿瘤传统治疗的大背景中脱颖而出。中医能不能治癌症?中医怎么治癌症?中医治癌症的效果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绿色治疗”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立足中医的临床疗效,这是“绿色治疗”诞生、发展的生命所在。

  □胡凯文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绿色治疗学创始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学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负责人;兼任北京绿色医疗新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肿瘤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规范》起草专家,原卫生部《三类医疗技术管理规范》起草专家,《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起草专家,北京经开区“新创工程·亦麒麟”领军人才,《医药导报》编委,《中华肿瘤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部、主编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4项,并获国际冷冻外科学会“杰出贡献奖”。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粤桂协作”旅游专列开进大苗山

  • 春花映古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
2023-03-17 05: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百万分率(ppm),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023-03-17 05:30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推动全域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17 05:3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3-03-17 05:30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3-03-16 06:45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2023-03-16 06:45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2023-03-16 06:25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2023-03-16 06:25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3-16 06:05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2023-03-15 05: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