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献血者日】一文看懂献血、输血与骨髓捐献
首页> 科普频道> 食品·健康 > 正文

【世界献血者日】一文看懂献血、输血与骨髓捐献

来源:光明网2020-06-14 07: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今年的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为“献血,让世界更健康”。疫情期间,青年学生、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抗击疫情,纷纷无偿献血战“疫”,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世界献血者日】一文看懂献血、输血与骨髓捐献

  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正常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5-10%,一般失血600毫升以下都可以不输血。

  人体内的血液有20-25%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贮存人体血液总量的20%。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贮血库”会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

  一般献血后人体所失的血浆和无机盐可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内得到补充;血浆蛋白也可以一天内得到恢复。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较慢,一般需3~4周。

  所以,健康人献血是不会影响健康,献出你的5%,其他人可能将获得生命的机会。

  输血疗法安全吗?

  输血是指将健康人的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输血疗法是尽可能在血型相同的个体间进行。在输血治疗前,血液一般已经通过基本传染病化验,证实安全,才可使用。

  但是,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输血疗法,都有可能产生感染和并发症。也有献血者处于感染的窗口期,用现有的方法不能检测到。所以,输血是相对安全的,但也存在风险,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

  如果输血确属需要,应首先考虑病人需要什么样的血液,进行相应的成分输血。

  一般血液制品包括新鲜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成分输血可以提高血的利用率,一血多用,节约用血。

  成分血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的成分血分离出来,剩余的成分再回输给捐献者。

  新鲜血一般指采血后数小时之内的抗凝血液,血液中有形和无形成分的改变很少,主要用于急性大量失血,它既提供红细胞,也提供血浆。

  如为补充血小板,最多不超过24小时;如为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因子Ⅷ和因子Ⅴ,必须不超过24小时。

  对于贫血,如果为提高血红蛋白,可采用成分输血,输注红细胞悬液。

  骨髓捐献就是抽取骨髓吗?

  原来,骨髓捐献是真的要在髂骨等部位抽取骨髓,抽取过程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捐献者身上也要有很多个穿刺点,还是很痛苦的。

  现在,很多移植中心都采用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了,即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造血干细胞,其过程和普通捐献成分血过程类似,但需要将大量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捐献者的痛苦大大减少,不必再去手术室操作了。

  捐献的东西都有什么呢?一般是50~100毫升,比一次献全血的血量还少;含部分血液成分,采集物总共大约10克的造血干细胞。

  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健康吗?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健康;我们都知道,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

  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专家:景红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常委,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实验血液学会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鸣谢:中国科协 整理:光明网记者战钊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桐庐:油菜花田中的沉浸式演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加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地下水超采严重。“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首都水安全,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也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03-24 09:0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3日公布《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了“一事不二罚”原则,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2023-03-24 09:59
《湖北白猪选育方案》手稿。他在《湖北白猪选育方案》里直言“猪的新品种选育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自己的优良新猪种——湖北白猪是十分必要的”。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远著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2023-03-24 09:01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