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防疫科普|心理篇】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防疫科普|心理篇】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

来源:光明网2020-02-18 15: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葵(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问题”取向的研究偏好。以焦虑、抑郁、恐惧为主题的研究要远远多于以希望、信心、爱这样主题的研究。这其实无可厚非,研究者往往就是以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

  这样说,好像有些抽象。如果有人参与过新冠疫情期间心理方面的调查,那么就很有可能发现。你做的大多数题目,可能是这种画风:“请用0到5的数字来评估一下你的压力程度?”、“你今天感到恐慌吗?”、“关于这次新冠肺炎,你最大的担忧是什么?”这些测查题目,就是主要考察作答者的负性情绪状况。人们在此期间的积极改变往往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问题还没有解决,谈希望太奢侈。真的是这样吗?也许不是。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魅力所在,就在于不停打破一些关于生活的固有思维模式。

【防疫科普|心理篇】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

涂鸦/殷溯溯、王斯敏(光明日报客户端)

  希望并不仅仅属于哪些看起来“很有希望”或者应该“很有希望”的人,它可以属于任何人。可能是那个希望做完作业之后还有半小时的时间可以读课外书的小学生,也可能是那个希望孩子不磨蹭早些完成作业,从而自己有点时间来整理一天思绪的家长。

  希望还可以出现在任何境遇的人当中。Debra Parker-Oliver博士长期从事临终关怀研究,她认为临终关怀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让这些正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的人们保持希望。虽然这些人从医学的角度看“没有希望”,死亡已然近在咫尺,但是希望却更加重要。那么。他们的希望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这些人的希望很具体,有着一个个可以触摸,也可以深切感受到的细节:希望能够多过一个圣诞节,多看一次日出或日落,把自己的遗嘱录完,和某个有特殊意义的人说一声“再见”、“谢谢”或“请原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人在身边,拉着自己的手……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这些即将离去的人都有这么多希望,向死而生,那么无论什么境遇中,我们都可能有希望之光照亮。

  而且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可以自助,可以渡人。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逆境时,主观上的压力程度往往是不同的。能够生出希望的人,在挫折事件中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更低,在困境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更愿意直面问题,典型思考方式是“我能够做点什么来使得情况变得好一些”。因为总是在积极应对,所以不那么容易过度焦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能够生出希望感的人,往往也会恢复得更快。

  回到这次新冠疫情。许多人看到疫情的消息,有时会非常难过,会暗暗期待“拐点”的早日到来。这种时候,其实在采取问题取向——想着的是问题和答案。虽然问题和答案真的很重要,它和一个个生命和千万个家庭有直接的关系,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方能远离徘徊和悲观。

  让很多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看着看着就会笑起来的和疫情有关的消息,大概是武汉方舱中的广场舞。还在封城,虽然街道和广场还很萧条,但是认真的舞者们让我们体验到了久违的欢乐。是啊,尽管感染了病毒,尽管明天会怎样还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关系,动起来,舞起来。这就让人看到了积极的力量,看到了希望。

  希望本身还能点燃更多的希望。因疫情而感到忧虑的,远远不只是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或者湖北人。有时,未必是因自己是否会患病而担忧,而是为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在武汉有亲朋好友的人,会有更多的担忧。但是方舱里的广场舞跳起来的时候,那些为武汉悬得过高的心,也可以稍微放下来。和口头语言比起来,肢体语言不需要翻译,谁都懂。这些认真沉醉的舞者,直接向舱外明白地透漏着这么一个消息。我在这里,不仅没有被问题难倒,还能看到希望,还在乐观认真地生活中。

  这种乐观的情绪,对缓解其他患者、一线医护人员以及所有人的焦虑很重要。无论舱内还是舱外,无论武汉、湖北还是其他地方。这大概是承担着封城重压的武汉人,送给所有人的一个大礼。

  确实,当处于风暴眼的方舱人能够乐观地接纳一个“坏”结果的时候,我们对坏结果也就不那么担忧害怕了,苦难在,笑颜也在,尽管还带着泪。

  人就是这么奇妙的造物,悲沉和重压下,也完全可以滋长出积极的东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近的调查显示,疫情下有很多人经历了积极的应变过程。 74.0%的作答者更加注意锻炼身体;65.6%的作答者表示自己比以前更加注意个人卫生;有57.7%的作答者从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中体会到世界上充满真爱;有53.8%的作答者意识到世事无常,决定以后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些,永远都在,也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的希望。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在香港举行媒体见面会

  • 世界首例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转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本期带您走近五位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感受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2023-11-29 02:55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2023-11-29 02:55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暨首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共展出200余项“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
2023-11-29 02:55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
2023-11-29 09:57
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3-11-29 09:56
一个技术创意,从萌发到论证、技术攻关再到实际应用,需要多长时间?
2023-11-29 09:54
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丝路电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优质产品“触网”。
2023-11-28 09:31
该院历时3年成功开发出我国首套电力电子小步长仿真测试平台(REsim),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电子装备小步长实时仿真测试的难题。
2023-11-28 09:30
针对电子废弃物种类变化,应及时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对现有持证资质拆解处理企业建立企业动态评估机制。
2023-11-28 09:30
我们要运用好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更好激发“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11-28 05:35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2023-11-28 05: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3-11-28 04:20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2023-11-27 09:4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11-27 09:33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呼吸道疾病进入冬季高发时期。国家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冬季呼吸道疾病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2023-11-27 09:32
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3-11-27 09:32
粮食安全,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劳作和丰收有关,还与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密不可分。
2023-11-27 09:31
谢明明说,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科技馆除将日常工作表现纳入考核外,还想方设法为科普辅导员创造成长条件。”孟永祥介绍,在继续做好“馆校合作”同时,还希望进一步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融合衔接,激发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潜力。
2023-11-24 10:08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这让匡廷云对农业研究产生了兴趣……  1952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匡廷云毅然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土壤农业化学系。投身科学事业六十余载,匡廷云始终用热爱与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3-11-24 10:06
23日18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11-24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