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发射侧记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发射侧记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8-12 09: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从敦煌机场下飞机,一路驱车5小时,才能抵达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翎客航天位于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镇的火箭基地。

图为伫立在发射工位的翎客航天RLV-T5公里级可回收火箭。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摄

  这座新落成的火箭基地包含一个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的火箭研发厂房和一个发射工位。翎客航天副总裁王瑞璟告诉记者,不久前这里还是一个老旧的厂房,今年5月份翎客航天与青海省茫崖市政府敲定合作后,短短几个月内这里便“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而在距离基地厂房直线距离1.6千米外,翎客航天新建成的发射工位正静候该公司RLV-T5型公里级火箭的第3次发射及回收试验。此前,翎客航天曾在位于山东龙口的火箭试验基地进行过两次低空飞行。

  冷湖镇平均海拔高达2733米,空气稀薄,紫外线强,这些天一直奋战在火箭基地的翎客航团队成员们,每个人的脸都被晒得黝黑。

  与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先发展入轨火箭再钻研可回收技术的发展路径不同,翎客航天自2014年成立以来,便专注于可重复发射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研发。这种“先考虑可回收,再钻研入轨火箭”的发展路径,让翎客航天经受不少争议。

  对此,翎客航天副总裁万美表示,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通过栅格舵、RCS(反作用控制系统)、发动机节流反推三者硬件结合,并在凸优化算法的控制下,实现火箭的精准回收。翎客航天已经掌握了发动机节流反推和具有制导功能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两项关键技术,“由于目前翎客的可回收火箭还没到掉转方向的程度,所以还未设计RCS,但这个技术难度相对其它的要低一点,未来再加上栅格舵,有望实现火箭的真正可回收”。

  8月10日上午8时许,RLV-T5型可回收火箭从基地厂房运往发射工位。与中国航天“国家队”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相比,这款高8.1米的火箭显得略为袖珍。万美介绍称,这款火箭起飞质量1.5吨,动力系统采用5台可变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联组成,主要用于将来亚轨道可回收火箭和入轨级可回收火箭的先期技术探索。

  发射时间临近,工作人员、媒体记者和现场的观众纷纷撤离到距离发射工位500米外的安全区域。众人屏住呼吸,端起手中的“长枪短炮”,静候发射瞬间的到来。

  “10,9,8……3,2,1,点火!”10时35分,伴随着指挥员的倒计声,RLV-T5型火箭点火起飞。在熊熊烈焰之下,火箭攀升至300.2米的高度再缓缓下降,平稳地降落在发射工位,飞行时长达50秒,飞行试验任务宣布圆满成功。

  在全场的欢呼声中,发射前整宿没有合眼的王瑞璟兴奋地说道:“任务成功,总算松了一口气。”

  与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相比,翎客航天RLV-T5型火箭还显得非常“稚嫩”。当前RLV-T5型火箭已经完成的3次发射,尚处于试验阶段,且火箭并没有实现入轨,但令人欣慰的是,翎客航天的尝试迈出了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的一小步。

  近年来,中国政府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民营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

  在着力发展可入轨火箭的同时,中国民营航天企业也纷纷瞄准可回收火箭的研发。按照规划,翎客航天首款小型可回收商业火箭“新航线一号”(NewLine-1)将于2021年左右实现首飞。刚刚完成中国民营火箭首次入轨的星际荣耀也将在2021年进行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的首飞。

  在青海冷湖,在北京亦庄,在浙江湖州……成百上千的民营航天工作者正奋战在火箭、卫星研发的一线。中国民营航天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未来可期。(郭超凯)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桐庐:油菜花田中的沉浸式演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加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地下水超采严重。“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首都水安全,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也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03-24 09:0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3日公布《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了“一事不二罚”原则,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2023-03-24 09:59
《湖北白猪选育方案》手稿。他在《湖北白猪选育方案》里直言“猪的新品种选育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自己的优良新猪种——湖北白猪是十分必要的”。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远著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2023-03-24 09:01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