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院士、将军及专家大力推荐 智能化战争浪潮扑面而来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院士、将军及专家大力推荐 智能化战争浪潮扑面而来

来源:人民出版社2019-06-27 11: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刘敬文(人民出版社)

院士、将军及专家大力推荐 智能化战争浪潮扑面而来

石海明、贾珍珍:《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新版

  这是一部探讨前沿科技与未来战争的军事作品,这是一部聚焦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的战略作品,面对扑面而来的智能化浪潮,大国较量的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惊心动魄?作为责任编辑,从接触该作品的那一刻起,就被一种新锐而前瞻的思想所感染,该作品也得到了国内诸多院士、将军及专家的肯定与赞赏,引发的科技话题、战争讨论及防务评论,必将进一步廓清未来战争演进的迷雾。

  推荐语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创造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未来战争,石海明、贾珍珍两位青年军官在积极探索。

  ——吴曼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

  人工智能会颠覆未来战争么?会部分颠覆,还是全面颠覆?这是穿军装的人都十分关注的事情,但不穿军装的人就不用关注了么?如果等到人工智能逸出对战争的颠覆,开始呈现颠覆人类社会生活的迹象时,再关注可能就晚了。所以,让我们先听听两位作者提前告诉了我们什么?

  ——乔良(空军少将,《超限战》作者)

  以无人系统为主体的新质战斗力必将颠覆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从而引发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的一场深刻变革。本书的探索值得关注。

  ——戴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

  人工智能和智能科技正在变革性地冲击人类的理性和智力边界,必将在社会的许多层面诱发颠覆性变化,首当其冲就是军事和国防领域。本书恰逢其时,汇聚了未来战争技术与趋势的许多重要思想,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是研究从传统战争到智能战争,最终迈向和平战争的佳作。

  ——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人工智能对中美两国影响最大。智能化战争浪潮扑面而来,大国较量,谁主沉浮?《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一书进行了前瞻性、针对性及开放性探索,思想新锐,文笔流畅,对我们加强战略前沿技术创新,应对智能化军事变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定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

  青年军事学者石海明总是站在时代前沿,洞察当今世界之变,预测未来社会之走势,探讨军事变革之道,此书是最新思考结晶,值得所有关心未来战争、人类走向的人阅读,强烈推荐。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技术地平线已然倾斜,智能战争正在迫近。作为中国青年军人探索未来的心路历程与结晶,本书值得重视。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超限战》作者)

  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下被关注的焦点话题,但又是对其人文研究非常不充分的领域。以人之智能来研究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异常困难之事。石海明、贾珍珍此书的探索,特别是作者因其在其军事人文研究方面之基础之上的探索,可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提供有益的启发。

  ——刘兵(清华大学教授,博导,著名科技史专家)

  石海明博士是军事理论的研究者,在通常的意义上,可以说他是我的学生,毕竟他是在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的;狭义说来,他是我的师侄。我很高兴看到他在人工智能与军事领域的研究中持续探索,我给该书作序推荐,题目就是“军用人工智能就是今天的‘两弹一星’”。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

  目 录

  江晓原序言:军用人工智能就是今天的“两弹一星”

  导论 决战智能之巅

  第一篇 科技篇

  机器战胜人类?——AlphaGo人机对战的启示

  大数据:让智能化战争步入“精算”时代

  机器人操作系统:智能化战争的“幕后英雄”

  人类心智演化的梯子

  无人机:智能化战争的终结者?

  脑科学:新概念武器之源

  技术地平线与智能化战争:来自DARPA的报告

  智能化升级: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

  类脑芯片:人类智慧的“终极复制”

  生物交叉技术导演未来“贵族”战争

  聚合科技(NBIC)与未来战争

  BCI:从科幻走入现实的军事技术

  算法小时代,智能大时代

  第二篇 作战篇

  人工智能与未来战争

  展望智能化作战体系

  制智权:一种崭新的制权理论?

  无人机“蜂群作战”来临:从“群狼”战术到“机海”战术

  军事智能化:体系、演化及科技解析

  无人系统能否引发新军事变革?

  智能化军队的三大表征

  “未来战士”:变革作战指挥的神经节点

  人工智能改写战争制胜密码

  兵棋:推演智能化战争的利器

  智能认知与未来战争

  虚拟演兵:探寻战争的科学与艺术

  生物逆袭战:军事仿生技术颠覆战争格局

  “微战争”时代的“大较量”:得数据者得天下

  第三篇 外军篇

  五角大楼眼中的智能化战争

  一位英国军事专家眼中的未来战争

  美军“算法战”改写现代战争游戏规则

  大脑深处的较量

  智能化战争牵引的美军大数据战略

  俄军眼中的智能化战争

  智能化战争的“认知迷雾”

  第四篇 科幻篇

  西方科幻与军事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启示

  可畏的反叛:《异形:契约》让人类警惕机器生化人威胁

  《银翼杀手2049》:人类与仿生人协同进化只是梦?

  当机器人说“我爱你”

  科幻“神作”《三体》:未来战争的全新想定

  《黑客帝国》:在真实与虚拟的混沌边缘

  《超能陆战队》:机器人的“刚柔并济”

  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的新浪潮

  科幻电影中的颠覆性技术

  科幻与战争L一部恩怨史

  第五篇 伦理篇

  后人类战争:我们准备好了吗?

  科技失控,人类还有未来吗?

  永无止境的深渊:脑增强作战的风险有多大?

  竞逐的前沿:人工智能与战争控局

  无人化战争的伦理困境及社会调适

  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传播?

  智能社会与技术暖男

  战争变脸的恐惧:从超人类到后人类

  第五篇 访谈篇

  军事智能化:在大脑深处准备未来

  人工智能与杀人机器,科学家的担心多余吗?

  AI与智能化战争

  人工智能将如何在军事领域大显身手?

  对抗军事机器人,血肉之躯有没有胜算?

  人工智能与未来战争,一个相爱相杀的悖论?

  “美国队长”可以成为现实吗?

  人工智能:大国军事较量的前沿战场

  发射或不用管,炸弹也要搞人工智能?

  人类机甲暴打小怪兽,这样的科幻场景或将成真

  国际关系视域中的人工智能

  别激动,脑控技术或可让御剑制敌变为现实

  军事智能化:面向未来的军事新体系

  AI参战:不可逆转的军事潮流

  作者简介

  石海明:河南安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工委副主任,中国军视网、深圳卫视及《科技日报》特约评论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邀研究员,《光明日报》特聘科普专家,《国防科技》杂志编委。研究领域为战略前沿技术与国家安全、科学技术与未来战争。曾获全军“领导科学”教学比赛二等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荣立三等功一次。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军事科学》等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合著有《虎狼之翼》《适应者死亡》《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战争树》《战略脑》《变化的规约:高新边疆的战争伦理》《制脑权》等11部,合译有《技术与国际体系变迁》《思想大战》《信息战》等作品。其中,《制脑权》一书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强素质、做表率”推荐读物,获2014年度国防科技大学重大科技进展奖,获第四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曾多次受邀到全军部队观摩重大军事演习及讲课,并赴德国、捷克、匈牙利、奥利地、希腊及巴西等国访学交流。

  贾珍珍:湖南长沙人,博士,供职于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工委委员,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书斋内外尽穷理》1部。

  后记 与科学家的早餐对话

  2018年4月19日,早餐时间,在某高科技创新大楼,与一位曾在著名科研机构担任过要职的科技大咖袁建平闲聊,这位从黄土高原上走来的航天科学家说,“我特别喜欢吃胡辣汤泡饭,这种美食是一种‘交叉集成创新’,胡辣汤和米饭这两种食物一般不出现在同一个餐馆,但我们可以考虑让它们混搭,味道还不错......”

  在“哈哈哈......”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科技创新领域一流大家的睿智,也突然受到启发,激活了心中思考良久的一个战争研究难题。当时,我们撰写的《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已经送出版社审校,正在思考“人类战争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倘若能摆脱就军事谈军事的思维陷阱,从跨学科的视角来触摸这一话题,会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新发现呢?

  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大脑中灵感不断。有关未来世界与冲突的思考,仿佛走进了一片新天地。

  2018年4月30日上午10点02分,我应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原院长江晓原教授通话,进一步讨论了有关人工智能、生物交叉技术与未来战争的诸多问题,江晓原教授家中有五万余藏书,向来以博学、睿智及机敏享誉学术界,在科学史、天文学、科幻小说和电影等领域都造诣颇深,听其从科幻、伦理及国际关系等跨界的角度一番纵论,脑海中理清了许多杂乱的思绪。回到办公桌前,我拨通该书合作者贾珍珍博士的电话:

  “珍珍,有想法了,我们这个作品虽然是个有意思的题目,但还不够前沿......”

  出版社已经要编印出版了,《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只是探索路上的一个逗号,但在该书出版之际,我们却想到后续研究方向——《后人类战争》。

  后人类战争,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理论挑战。我给江晓原教授说,我们争取创作一部让美国西点军校翻译的军事学著作。说完又觉得这是一个有点“不着边际”的话语。战争研究的领地,多少年来,无数高智商的头脑都试图在这里采撷硕果,最终让后来者记住名字的,又仅仅是那几个孤零零的熠熠生辉的名字:孙子、克劳塞维茨、米切尔、杜黑、格雷厄姆,等等。

  我们会成为幸运者吗?

  《后人类战争:人工智能形塑的未来军事与世界》,这显然是一个交叉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挑战性。今天推出的《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就算是它的序曲吧。

  本书的作品乃我们近年来在导师曾华锋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及王湘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指导下持续研究的结晶,期间,团队成员刘一鸣及金宁等,慷慨贡献了各自的智慧与汗水,好友罗尔文在该书创作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灵感火花,使作品增色不少。此外,诸多领导、恩师、同学及朋友给予了大力帮助,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我们撑起安心求学问道的宁静天空,在此一并表达深深的谢意!

  在该书完稿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曼青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戴浩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飞跃主任、海国图智研究院陈定定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王义桅所长等知名专家审阅书稿后给予了热情推荐,让我们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有责任持续深入研究下去。国防大学胡晓峰将军对人工智能与智能化战争也是真正懂行的高手,等我们再深入研究推出更有分量的第二部智能化战争主题作品后,再请胡将军审阅,该作品权作抛砖引玉。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就在本书创作收尾之际,我们偶然接触到陈国强将军力推的“红蓝融合”,其敢想敢做的担当、锐意创新的精神及无比睿智的头脑,在短时间内给我们深深的触动,也启发我们在封面图案设计中加注了“红蓝融合”的元素。见贤思齐,我们在路上。

石海明 贾珍珍

二零一八年五月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粤桂协作”旅游专列开进大苗山

  • 春花映古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
2023-03-17 05: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百万分率(ppm),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023-03-17 05:30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推动全域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17 05:3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3-03-17 05:30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3-03-16 06:45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2023-03-16 06:45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2023-03-16 06:25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2023-03-16 06:25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3-16 06:05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2023-03-15 05: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