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潜心铸国防 离家30载的黄旭华
首页> 科普频道> 军事·论剑 > 正文

潜心铸国防 离家30载的黄旭华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19-05-30 16: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今天(5月30日)是第三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等联合推出《小川谈大师》系列新媒体科普作品,其中包括黄旭华、朱英富、吴有生、潘镜芙等21位院士,以及杨葆和、宋学斌、俞宝均等32位船舶设计大师的人生故事。

黄旭华院士资料照(黄旭华提供)

黄旭华院士资料照(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只要祖国需要,血可以一次流光,也可以一滴一滴地流淌”。

  ——黄旭华院士

  十载鋳剑惊寰宇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刚刚从战火纷飞的硝烟中站起来,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主席坚信“落后就要挨打”,振臂挥手说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这样,年仅32岁的黄旭华被组织安排从事核潜艇的设计,从那天起,他把对父母的孝敬化作对祖国的忠诚,消失在家人的视线长达30年。

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青年时照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能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水滴型”,美国为此曾经谨慎地走了“三步”才成功。年轻的总师黄旭华认为,既然已有成功案例,我国研制工作应该三步并作一步走。为了确定艇型,黄总师带领大家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提出了5个方案,其中2个为水滴型;紧接着黄总师率大家一头扎进了刚刚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深水试验室,在取得了数万个数据后,毅然决定:中国核动力潜艇为“水滴型”。

  确定了艇型,仅仅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如何精确求得艇的排水量和设备的重量,确保重心稳定和艇的稳性呢?黄总师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大小设备件件如此,“斤斤计较”才使得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难掩内心的欣喜,从来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他,一任幸福的泪水长流、长流!

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早期工作照(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身蹈险地一痴翁

  核潜艇交付部队是否具有战斗力,极限深潜是关键。试验那天天公作美,100米、200米、250米、260米……接近极限深度时,艇开始1米1米地下潜,庞大的核潜艇载着黄总师和100多名参试人员,载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希望不断下潜,全艇渐渐归于寂静,只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的响声。这时,黄旭华依然镇定自若,在听取了测试的报告后,果断决定:继续下潜!终于,试验成功了,一个划时代的核潜艇的新纪录诞生了!黄旭华,这位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师,在全艇参试人员热泪盈眶的欢呼声中,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只要祖国需要,血可以一次流光,也可以一滴一滴地流淌。”

黄旭华院士青年时照片(黄旭华提供)

黄旭华院士亲切与田小川合影留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下期预告:辽阔海疆守安宁 首位中国航母总师——朱英富

  监制:林宪东 金向军

  制片:刘  蕾

  策划:小  川   金  赫

  编辑:小  川   纯  清   金  赫

  音频编辑:金  赫

  科学顾问:刘军青

  出品单位: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科普中国 军事科技前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责编:金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粤桂协作”旅游专列开进大苗山

  • 春花映古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
2023-03-17 05: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百万分率(ppm),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023-03-17 05:30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推动全域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17 05:3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3-03-17 05:30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3-03-16 06:45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2023-03-16 06:45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2023-03-16 06:25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2023-03-16 06:25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3-16 06:05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2023-03-15 05: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