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首页> 科普频道> 食品·健康 > 正文

【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来源:三农科学传播2019-04-18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俗话说得好,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换句话说,小麦的丰产离不开“种”、“管”两大环节。

一块地从备耕整地到播种结束需要6-7天的时间,在这期间要实施的技术多达10项,包括品种选用、药剂拌种、秸秆还田、浇底墒水、施底肥、播后镇压等;而播种后到成熟前的6-7个月时间里只需实施5-6项技术,包括春季施1次肥、浇1-2次水,后期“一喷三防”等。

可以看出,耕作播种是技术密集的阶段,播种质量高,高产的基础就打好了,后面的管理也就更加容易。那么到底如何科学“种”、“管”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有关小麦的农业知识。

【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问:小麦是播前浇底墒水好还是播后浇“蒙头水”好?

  答:小麦播前浇底墒水比播后浇“蒙头水”好。

为什么?

小麦播前浇底墒水是确保全苗壮苗的重要措施。北方地区入秋以后降水减少,甚至发生秋旱。一般作物收获以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浇足底墒水不仅能够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而且为中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表层土壤水分不断减少,根系不断深扎,后期就可利用深层土壤贮水实现丰产。

怎么做?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播前浇足底墒水,将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并通过耕作保持表土稀松,减少蒸发消耗的水分,那么小麦生长期间就可以减少灌溉,让其自发吸收利用土壤水。

注意

小麦播种后浇“蒙头水”,虽然有一定踏实土壤的作用,但是其不利影响更大,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通气不良,还会影响麦苗出土或出苗后幼苗生长,进而降低产量。

因此“播前土壤贮足墒,年后无雨心不慌”。

【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问:对旺长的小麦有什么办法控制?

  答:要想控制旺长,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镇压:在麦苗分蘖以后适时镇压。镇压的时间应选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以后,无霜冻时镇压。镇压时应注意顺一个方向,不可反复镇压。

  2. 早中耕切断部分根系:及早中耕、深中耕,在小麦行间深锄6-8厘米,切断部分根系,减少养分吸收。

  3. 晚浇冬水:冬灌过早易形成小麦旺长,冬灌应以“夜冻昼消”为宜。

  4. 化学调控:对旺苗可喷施矮化剂(如麦叶丰)调控。

【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问:麦田出现板结、裂缝怎么处理?

答:为防止出现板结、裂缝,生产上应重视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结合施用,适当耕作,减少机械碾压,适时适度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土体开裂。已出现板结和裂缝,要通过锄划或锄划与镇压相结合,破除板结,弥合裂缝。

【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问:为什么麦田会出现一片一片的枯白穗?怎么防治?

  答: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小麦生长中后期麦田常会出现枯白穗,表现为部分小穗或整穗枯死发白。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金针虫等都会造成枯白穗。

怎么做?

  1.要根据当地病害常发类型以及发生特点,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枯白穗。

  2.要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抓好药剂拌种,病虫害常发、重发的地块要在耕地前撒施毒麸(杀虫杀菌剂拌麦麸)进行土壤处理。

  3.深耕翻土、轮作倒茬、合理浇水等农业措施也可减少病虫害发生。

  4.利用化学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适时抓好“一喷三防”。

【课堂】想要小麦高产?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问:什么是“一喷三防”?怎么实施?

  答:“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混配剂喷施,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保障小麦增粒、增重、增产。

  “一喷三防”适宜作业期为扬花期至灌浆期。常用杀虫剂有菊酯类农药、吡虫啉、抗蚜威等;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唑酮、烯唑醇等;叶面肥有磷酸二氢钾、尿素、微肥。混配剂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配方。

  除此之外,在喷施时还应严格把握剂量和方法。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少于30千克,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喷雾后6小时内遇雨要进行补喷。

问:如何预防冬小麦出现“倒春寒“危害”?

  答:预防“倒春寒”应选用抗寒性较好的品种,适当晚播,对前期生长过旺的麦田要适度镇压抑制生长,早春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浇水防寒。冻害发生后应及时补肥浇水。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麦田高产,一定要认识到“种”“管”两大环节的重要性,在提升“种”、“管”技术上下功夫。

  作者 |宋雅娟、程奕茹

  科学性把关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谭伟明

[ 责编:毕孝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桐庐:油菜花田中的沉浸式演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加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地下水超采严重。“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首都水安全,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也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03-24 09:0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3日公布《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了“一事不二罚”原则,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2023-03-24 09:59
《湖北白猪选育方案》手稿。他在《湖北白猪选育方案》里直言“猪的新品种选育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自己的优良新猪种——湖北白猪是十分必要的”。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远著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2023-03-24 09:01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