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坛医院周亦伦:慢性肾脏病重在早期诊断与干预
首页> 科普频道> 食品·健康 > 正文

天坛医院周亦伦:慢性肾脏病重在早期诊断与干预

来源:光明网-科普频道2019-03-11 12: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肾脏病日”,2019年的肾脏病日为3月14日,主题是“人人享有肾脏健康”。与癌症肿瘤等疾病不同,大多数人们对肾脏病的了解还停留在“肾不好”的表面认知阶段,甚至还有人认为肾脏病离自己相当遥远。

  殊不知,慢性肾脏病以其低知晓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在医学界被冠以“沉默的杀手”称号。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达10.8%,但公众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仅为12.5%左右,防治形势严峻。在今年肾脏病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主任周亦伦教授,从科普的角度,对肾脏病做一个相关介绍,旨在加深大众对这一疾病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有效地进行疾病的预防或治疗。

天坛医院周亦伦:慢性肾脏病重在早期诊断与干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主任周亦伦

  肾脏病成因复杂 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忽视

  据周主任介绍,目前国内约1.2亿左右的肾脏病患者中,大部分都还处于轻症阶段,真正到晚期的患者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的比例,据估算中国需要做透析的患者大概在100万-200万人,目前已进入透析的患者有50多万人,不到患病人群的1%。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肾脏病患者在早期阶段,通常都没有感受到明显症状,导致很多患者在患病之后并不自知,等到病情发作之时,就已经到了病情的晚期,这无疑加重了治疗的难度,患者也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而事实上,肾脏病若在早期就被检测到,并给予干预和控制,从一定程度上是有延缓甚至阻断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极大降低患者的病痛。

  而说到诱发肾脏病的成因,周主任则表示,肾脏病的成因很复杂,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一起作用而导致的,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治时,往往要先搞清楚病因。目前我国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病人群不断增多,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有可能会引发患者肾脏的一些异常,像这种继发于糖尿病或高血压的肾脏损伤,将患者的血糖及血压水平控制到正常范围内,非常重要。

  在接受采访期间,周主任还抽空对一位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了救治方案上的指导。周主任介绍说,这种由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异常引发的急进性肾炎,诱因非常复杂,对于医生在处理病情时的临床诊断水平要求非常的高,若是抢救处理不及时,患者则很有可能之后都要依赖于透析治疗。

  晚期肾脏病人存活率提升 呼吁器官移植捐献

  据周主任介绍,根据国际公认的KDIGO指南,临床按照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将慢性肾脏病分为了5期,第5期为终末期肾衰竭阶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尿毒症。在尿毒症阶段,肾脏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除了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外,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排不出去,会引发高血压、心脏功能的衰竭,贫血,骨病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为了患者能够顺利将体内毒素排出,避免其他器官遭到破坏而带来生命危险,患者则需要规律去医院进行透析治疗。“透析治疗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反应,而且由于肾脏已经失去了排水、排毒功能,患者在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的情况发生,以免病情恶化,所以春节期间往往是肾脏病患者的高危时期,容易吃多喝多,让身体机能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之下。”

  周主任表示,以前一些患者因为透析的费用问题,被迫减少透析次数,所以存活率差。目前国家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透析治疗的经济压力,患者每周去医院进行三次透析治疗,每次4个小时,将体内的毒素排出,就可以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年轻人甚至能坚持工作。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外依靠透析治疗的肾脏病患者最长的已经存活了48年,国内存活30年以上的患者也大有人在。

  而说到肾脏移植这个治疗办法,周主任则表示,肾脏移植对于晚期患者是个很好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肾源少,费用高,能够接受肾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并不多。但肾脏移植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接受了肾脏移植手术的病人,也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排异药,避免发生排异反应的同时也带来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但肾脏移植依然是晚期患者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案,因此周亦伦医生也呼吁大众关注肾脏健康,呼吁鼓励社会进行器官捐献,帮助到更多的肾脏病患者获得生还的机会。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 重视体检早发现早控制

  在谈到肾脏病预防的情况时,周主任多次提到体检的重要性。她说定期体检很有必要,人们可以通过在体检中的尿常规检查、抽血查肾功能以及对双肾进行超声波检查等项目来进行肾脏病的各项指标观测,一旦发现异常,则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就能很好的防止肾脏病情的恶化。

  而在平时的疾病预防中,生活作息以及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比如避免熬夜、规律作息,保持身体的免疫机能;同时清淡饮食,少吃含盐量高的食品,少喝含糖量过高的碳酸饮料,已经存在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避免动物内脏、啤酒等嘌呤高的食物,一些高汤内也含有大量的嘌呤,过多饮用也不利于肾脏健康。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适量的运动帮助身体进行排汗排毒,但运动也要注意不宜过度,否则有可能会引发身体横纹肌溶解,同样也会造成肾脏的损害。

  而已经患了晚期肾脏病的病人,则要少吃含钾量高的食物,比如橘子、香蕉,也不建议进行激烈对抗性的运动,但身体素质好一点的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快走慢跑之类的运动 。

  最后,周主任强调,肾脏病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切勿轻信一些偏方,耽误治疗的时机 ,甚至还有可能对肾脏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我们的肾脏器官跟其他器官如心脏、肺不同,它的优势是,当它受到损害,可以借助外力来进行工作维持,但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要重视肾脏的健康,要好好爱护我们的肾脏,远离肾脏病。”(一鸣)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桐庐:油菜花田中的沉浸式演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加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地下水超采严重。“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关乎首都水安全,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也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3-03-24 09:0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3日公布《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了“一事不二罚”原则,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2023-03-24 09:59
《湖北白猪选育方案》手稿。他在《湖北白猪选育方案》里直言“猪的新品种选育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自己的优良新猪种——湖北白猪是十分必要的”。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成功后,熊远著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2023-03-24 09:01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学术文章于北京时间2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2023-03-23 15:2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2023-03-23 04:30
在基因塑造生命的过程中,有个隐秘而伟大的遗传“剪辑师”——次要剪接体。
2023-03-23 05:05
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2023-03-23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