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偷师火箭,俄导弹练就空中独门发射术

偷师火箭,俄导弹练就空中独门发射术

2019-01-30 09:33来源:科技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俄罗斯科学院马克耶夫国家火箭设计中心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弗拉基米尔·杰格佳里近日表示,俄罗斯计划再过3年就将测试空中发射技术。据称,目前计划以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将启动航空火箭综合系统的设计研发工程。

  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王群教授表示:“从原理上说,空射运载火箭和空射弹道导弹技术是相通的,稍加改进并换上弹头,就可以成为空射弹道导弹。俄之所以选用伊尔-76运输机为载机,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载重大、稳定可靠的大型运输机,能发射体量大的火箭。而且日后试验成功,也方便移植到轰炸机上,用于发射远程或洲际弹道导弹。”

  空射弹道导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冷战时期美苏都曾秘密进行过研发,甚至还是体量大的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对空射弹道导弹的研制要走得更远一些。1974年10月,美国从C-5A军用运输机上成功进行了“民兵-1”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发射。当时,重达近32吨、17米多长的“民兵-1”被装在机舱内,通过尾舱口伞投的方式发射。美军还为此研制了导弹的牵引抛投、伞降和控制系统,总重量高达38.7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从飞机上圆满成功地发射洲际弹道导弹。

  其后,出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考虑,美俄于1991年签订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武器条约,全面禁止了空基弹道导弹系统的试验、生产和部署,但双方并未完全放弃对这种发射方式的研究。

  “目前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主要就是陆基和海基两种,它们是主流,而且已经相当成熟,但空射弹道导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到达了一定程度。”王群介绍,“实际上,这些年美国的很多反导试验,比如‘萨德’反导系统,就使用了空射弹道导弹作为靶弹,这说明对美国,它的技术已大体成熟。而且除美国外,以色列也基本掌握了空射弹道导弹技术,它国土面积狭小,反导试验大都以空射弹道导弹作为靶弹。”

  “俄罗斯在空射弹道导弹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其‘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就算是一款空射弹道导弹,但属于战术型,而不是美国那种战略型。”王群说。

  王群介绍,空射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挂载式,即挂在机腹下方,如俄罗斯的“匕首”,在高空大迎角爬升时,释放导弹并点火,然后和普通弹道导弹一样爬升、中段飞行、再入段攻击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导弹点火前能获得更大的初速,但不利于战机的隐身,导弹的体积重量也不能太大,多为战斗机采用,“匕首”的载机就是米格-31。第二种是背搭式,即将弹道导弹放在飞机的背部,苏联曾研究过这种方式。一般使用运输机或轰炸机,发射体积重量较大的洲际弹道导弹,但对飞机气动外形有影响,飞行阻力大。第三种是舱运式,即弹道导弹放在飞机的肚子里,起飞到达预定高度后,利用牵引抛投系统将导弹拖出机舱,伞降过程中再行点火发射,适用于体积重量大的洲际弹道导弹,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对机舱尺寸有要求,特别是牵引和伞降技术比较复杂。

  “总体来说,空射弹道导弹优势比较明显。”王群指出,空中发射弹道导弹可省去陆基和海基使用的发射装置,不需要预设阵地,节省燃料,经济性好。而且导弹已获得了初始高度和速度,有利于减轻重量,提高运载能力,携载威力更大的弹头。再就是,导弹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因为飞机速度快,能大范围机动,可在本国领空或防区外发射导弹,对方鞭长莫及很难监测和攻击。另外,万一战时地面遭到核打击,只要载机及时升空,就可避免被摧毁,进而展开二次核打击。但对手预警的难度也会加大,因为导弹在上万米的高空发射,初始段显著缩短,有效减少了红外信号,压缩了对手预警时间。另外,其灵活性好,稳定性高。比如,“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中的战略轰炸机,起飞后到达预定地点执行核打击任务,这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就使决策者有一个“犹豫期”,可随时取消任务,而陆基和海基不同,一旦发射“开弓没有回头箭”,缺少战略缓冲时间,空射弹道导弹也能做到这一点。显然它还有利于增强核打击力量的作战稳定性,“而且必须指出的是,空射弹道导弹对载机要求较高,技术实现也更复杂,而且不像陆基和海基可预设发射阵位,对发射位置精确测量,如果空射弹道导弹不能很好测控和瞄准,很难保证打击精度,实战应用就会打折扣。”(张强)

[责编:蔡琳]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粤桂协作”旅游专列开进大苗山

  • 春花映古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
2023-03-17 05: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百万分率(ppm),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023-03-17 05:30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推动全域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17 05:3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3-03-17 05:30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3-03-16 06:45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2023-03-16 06:45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2023-03-16 06:25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2023-03-16 06:25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3-16 06:05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2023-03-15 05: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