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话国产大飞机C919 你们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从地域上讲,我国把150座以上的客机称为大客机,而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把300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我的载客量是190座,所以大家伙都亲切地称我为“大飞机”。

语音识别距人类只差0.4%?

从语音识别来看,下一个前沿是从识别走向理解,真正的人工智能仍然还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在机器能理解其所听到或看到的事物的真正含义之前,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工作,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都蓝天科技工程进行时——大气污染成因篇

首都蓝天行动实施以来,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了70余个项目课题,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核心产品研制、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北京市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去太空加个“油”——揭秘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4月27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为我国后续大型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呆的本质真是“思考人生” 但每次最好别超过5分钟

人为什么会发呆呢?发呆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措施。

科学之子|席泽宗:于历史深处开辟“星”疆土

群星闪耀,许身天文志不移,深耕大地,“开疆辟土”古新星。他,就是我国科学史界的泰斗、天文学家和天文学史专家——席泽宗。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需要造卫星

如果把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用作一个主动发射信号的平台,就像地面无线电导航台一样,就可以用来导航。

4.24中国航天日——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为: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天舟赴天宫 蓄力“太空之家”

天舟一号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已经突破和掌握宇航货运系统关键技术,对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的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聚焦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

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地承担了为空间站“加油”和运输货物的重担。

视界面望远镜与首张黑洞照片

科学家们利用位于南极、智利、墨西哥、美国亚利桑那州、美国夏威夷、西班牙的8个亚毫米射电望远镜从地球同时对黑洞开展观测。

探秘欧洲核子中心地下迷宫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关键部分是27公里长的环型隧道,这一隧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地下开挖。2008年9月10日,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开始运行,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对撞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

食品安全不能成网络谣言重灾区

食品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甚至已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膏滋:补治结合 阴阳调和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部分,膏滋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既可以调理和增强体质,又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

我国科学家“编写生命密码”意味着什么?

作为真核生物的重要模式生物,化学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础生物学的特性,另一方面,化学合成酵母通过基因组重排系统。

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

4月12日,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时代的开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

机器之心:从会“计算”到会“算计”

会“计算”不要紧,但会“算计”就可怕了。我们不是怕人工智能变聪明,而是怕人工智能变成“人”,人有好有坏,而我们不知道人工智能是好是坏。

脑细胞“重编程”: 帕金森病人新福音

多巴胺神经元正是帕金森病所丧失的一种细胞类型,科研团队目前已经在人类培养细胞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演示了这种新的“重编程”方法。

天基太阳能技术:追梦太阳的距离有多远?

除在地面接收太阳能外,利用太阳能直接在外太空上发电,建设天基太阳能电站,并通过激光或微波无线传输方式向地面供电,将为人类提供能源应用新思路。

“蛟龙号”又有新发现

蛟龙号”成功发现了27处海底热泉活动喷口所形成的高浓度矿物黑烟物质——“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及黑暗条件下的深海生态系统。

女科学家:困境与解决

要解决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性别盲视”,必须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治理体系中充分纳入性别视角,关注性别结构对创新发展的影响。

揭秘“水面蛟龙”

AG600是当今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陆两栖飞机,被称为“水面蛟龙”。这架飞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对于我国救援体系完善和航空工业发展又有何意义?

三峡工程对周边气候影响小

从三峡工程建成后,蓄水运行以来的气候监测结果看,库区气候主要受大气候环境影响,库区蓄水运行对周边的气候影响很小。

专访王晓东院士:作为先驱,总要经历冷暖

这批人真正做到世界前沿以后,一些靠宣传和忽悠的科学家主导中国科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基因检测,你准备好了吗

如今,“精准医学”“肿瘤治疗的伴随诊断”“个体化医疗”等成为媒体热词,这预示医学正在进入一个大众基因检测与治疗的新时代。那么,基因检测到底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靠?

贫穷会使大脑发育不良吗

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贫穷的孩子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困难是可以追根溯源到胚胎时期,还是受到出生后家庭收入的影响?

恐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非南半球

3月22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将恐龙分为“鸟臀目”恐龙(例如剑龙)和“蜥臀目”恐龙(包括腕龙和霸王龙)的分类方法可能不再有效。

我科学家从棉花花中提取治疗老年痴呆药并成功转让药企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对棉花花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时发现,棉花花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治疗老年痴呆的功效。

大数据时代 如何观云识天

如今气象科技蓬勃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观云识天还有必要吗?观云识天真的靠谱吗?如何观云识天?

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首次发布

十大成果反映了2016年我国在古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推动了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

为了更安全的核电

从核电发展的历史来看,安全问题一直是挥之难去的阴霾。每一次重大核电事故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对核电事业本身的广泛争议。

远离慢病从睡个好觉开始

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严重睡眠问题,易引发心血管病、癌症、抑郁症等多种慢病

钱学森院士:“分分合合”的三类科学

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只不过是人们处理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界观察结果的两方面,基本上是同一来源,而且都是为了改进现有的和创造更新的生产方法来丰富人们的生活。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公布

16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上海动物园现新物种 命名为“西郊公园毛角蚁甲”

“西郊公园毛角蚁甲”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躯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拥有两对翅膀和3对足的节肢动物。

为什么转基因食品让人们忐忑不安

普斯陶伊的电视讲话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在欧洲引起一片恐慌,人们对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犹如惊弓之鸟,这股风潮也很快蔓延到了全球,并把罗伊特研究所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为什么说天王星是在“躺着”打滚?

天王星自转一周约需17小时14分钟。它的自转轴几乎躺倒在公转轨道平面上,因此天王星仿佛总是在躺着打滚。

为什么儿童需要晒太阳

如果你平时总在楼里待着不见阳光,最好能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进行20~30分钟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直接照射,以避免维生素D的缺乏。

食物搭配真的有禁忌吗?

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源自偶然。经过长时间的流传,人们已经不知道禁忌是如何产生的。到了最后,人们甚至会尽力地去寻找“科学”的依据,从而给“禁忌”披上一层“科学”的面纱。

2017世界肾脏日:肾脏病与肥胖

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在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肾脏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世界上睡眠最少的动物:野生大象至死才入眠

研究人员发现,领导象群的一头母象每天睡眠时间大约为2.3小时,另一头为1.8小时。平均起来,它们每天睡眠时间为2小时。

科学之子|“数不清”的苏步青?

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曾经与两会结缘,他是谁?又有怎样的故事?

为什么阿司匹林能镇痛?

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就发现嚼柳树皮——即土法摄取水杨酸——具有止痛的效果。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弄清阿司匹林镇痛的机制。

为什么大熊猫只有“黑白照片”

大熊猫的脸、脖子、肚皮和臀部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这能帮助它们在积雪的栖息地躲藏;而四肢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为这能帮助它们将自己躲藏在阴影里。

从取回月壤到载人登月:揭秘中国探月新看点!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计划于8月进入发射场联合测试,为今年底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

科学向未来:我国海洋科技迈向“深蓝”

从世界范围看,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主要海洋国家间争夺全球海洋领导地位和话语权的关键领域之一。

运动悖论:锻炼无关减肥吗

如果人类的能量消耗是恒定的,那么人类的大脑等高能耗的特征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20年磨一剑 “中华牌”风云四号卫星如何跑赢欧美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能每15分钟就能给地球拍一张高清的“全身照”。它承担着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多种光谱辐射信息,为天气预报、气候观测提供观测数据的重任。

2017国际罕见病日:研究带来无限可能

2017年国际罕见病日的主题是研究,它为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罕见病患者及家人们带来了希望。

“徽州文化”:重塑活色生香的文化家园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笔下下辖“一府六县”的徽州,如今已分属安徽、江西两省,成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

“三龙”探海刷新“中国深度”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龙”系列无人无缆潜水器和“海龙”系列无人有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潜水器系列,是在深海勘察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深海运载器。

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如何破

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症结在于科技创新链条存在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从取回月壤到载人登月:揭秘中国探月新看点!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计划于8月进入发射场联合测试,为今年底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

“塑料袋制紫菜”是谣言

事实上,紫菜是否是塑料袋制成,很容易辨别。塑料袋不吸水,表面有水珠;紫菜吸水,表面光滑,没有水珠。塑料袋有弹性,拉扯后会变薄变长;紫菜的弹性非常小,很难拉长。

黑洞“吃撑”后会“照亮”附近空间

现有理论认为在包含众多恒星的多数大星系的中心区域,至少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相当于一百万至几十亿个太阳的质量。

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出炉:基础研究亮点纷呈

肥胖是否会遗传?电子开关能否小到分子级别?水的核量子效应是怎样的?……科技部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结果,为上述科学难题一一给出了答案。

我国农药将走进高效低风险时代

我国农药已经经历了低效高毒、高效高毒、高效低毒和现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4个发展阶段,中国的农药应用将走进高效低风险时代。

专家支招防控H7N9:避免接触活禽 肉蛋充分煮熟

H7N9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感染:吸入含H7N9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直接接触H7N9病毒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间接接触受H7N9病毒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国家食药监总局明确界定10类食品安全欺诈行为

该办法指出,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宣传食品,如果宣传信息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7种情形,均属于食品宣传欺诈。

用眼过度小心“少花眼”

“花眼”常常被称为“老花眼”,但是现在有很多年纪尚不到40岁的人也会出现“花眼”的情况,可以称之为“少花眼”。

拿什么来清除太空“杀手”?

太空垃圾又被称为轨道碎片,主要包括报废的卫星、火箭助推器、宇航员工作时留下的航天服和工具、航天器碰撞产生的碎片等。太空垃圾的泛滥,使得开发主动移除太空垃圾的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科普的卫星时代 什么是障碍

虽然卫星技术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参与卫星制作的过程能全面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但是,真正让中小学生们“玩”上卫星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让百姓享有安全高效的药品保障

《意见》提出了诸多针对性改革举措,今后,药品质量将更加安全、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将减轻、群众用药更加方便快捷。

双胞胎实验:太空生活对人体有何影响

在太空生活究竟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与他的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凯利一起成为最好的分析对象。

鸡年话鸡听听科学家怎么说

在人们印象里,鸡是笨或蠢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鸡有独特的个性,会运用策略智取对手。

为何全球多地出现严重霾天气

风速增大、风向转变、湿度减小、有效降水、逆温层结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减缓作用。

只用唾液便可测天赋? 专家:尚无任何科学定论

虽然用唾液检测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检测孩子是否具有天赋,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我科学家首次发现番茄风味调控机制

研究还发现,番茄之所以“没有以前的味道了”,是由于在现代育种过程中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商业特点,使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

黑暗中看手机会致盲吗 专家称没有科学依据

在黑暗中近距离看手机,负责调节看远看近的肌肉也就是睫状肌,会处于紧张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松弛,会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进而导致视力下降。

我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处于饱和运行状态

“天河一号”在支持国家科技创新以及服务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方面,为航空航天、气候气象、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提供平台支撑。

光明日报:每个人都可以有“科学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我国为16.8%,引发了社会对如何呵护青少年科学家梦想的忧虑

我在液态金属生物医学材料学实现全面突破

过去,科学家们大多关注液态金属在半导体、机器人制造等方面的应用,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却开辟了液态金属的新领域。

光明吉祥之禽:鸡年话鸡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家鸡的骨骼,长江流域的屈家岭遗址出土了陶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鸡的饲养已经普遍。

嫦娥五号获新突破将创四个“首次”

按计划,8.2吨重的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底,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胶水牛排”可以吃吗

真的有“胶水牛排”?牛排还可以“重组”?能放心吃吗?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近日作了解答。

让中医药服务世界人民健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可以说,中医药是一张非常“亮丽的外交名片”。

软舌螺:迷茫百年 身份终定

软舌螺是一种生活在古生代的动物,现已经灭绝。就是这样一个小动物,困扰了古生物学家近200年。

我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于今年发射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为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开辟了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我国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

中国有了最先进的“原子分子摄像机”

作为世界上唯一运行的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对于推动我国乃至世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感冒发烧别乱用退烧方,退烧不利反伤身!

冬季气温一日冷过一日,孩子难免感冒发烧。因为孩子皮肤娇嫩,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给孩子吃抗生素。

我科学家揭开狐蝠丧失超声波回声定位能力之谜

这支持了蝙蝠超声波回声定位能力的单起源假说,意味着狐蝠与有超声波回声定位能力的其他蝙蝠是同宗同源。

“北斗三号”今年7月首发 2020年完成其35颗卫星组网

“北斗三号”系统采取了星间传输、地基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高轨、低轨卫星及地面站的链路互通。

科普短视频|不要再传谣了,石油焦不是雾霾元凶

石油焦是什么?它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品,具有灰分低、热值高的特点,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硫、氮、氢、氧及一些金属元素,其中钒的含量较高。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插上腾飞之翼

过去十年,中医药原创优势得到了充分重视,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成效显著。

视频|500万重奖赵忠贤、屠呦呦,他们做了哪些贡献?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光明营养学院

“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

一生只为一件事、两次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赵忠贤,以身试药、反复操作青蒿提取实验191次的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科学之子|屠呦呦:实至名归的最高科技奖得主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科学之子|2016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世界超导研究的“中国名片”

赵忠贤院士“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探索高临界超导体研究,并在“超导大战”中脱颖而出。

2016,中国科技志在“领跑”

从量子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再出发,从使用自主芯片的超级计算机又一次称冠全球到中国企业技术介入5G标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攀升,正在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重大跨越。

2017鸡年话鸡

运动项目影响平均寿命 科学调查推出三项最佳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有益身心健康。其中网球、羽毛球和壁球这三项运动项目对其爱好者寿命的影响达到47%,对患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高达56%。

食糖过量,警惕“甜蜜”的诱惑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摄入过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炉的评论《糖摄入指南的科学基础:系统综述》宣称,上述结论的数据基础质量很低,因而基于该结论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赖。

恐龙孵化时间长于预期 导致其难以与鸟类及哺乳动物竞争

长时间的孵化期很可能使它们在一场大规模灭绝之后,很难与那些能够快速繁殖的动物——例如现代鸟类和哺乳动物——展开竞争。

研究揭示重霾颗粒物中硫酸盐生成机制

现有的基于欧美等相对清洁地区的大气化学理论体系,无法解释重霾期间硫酸盐的迅速生成。因此,找到硫酸盐在重灰霾情景下的特有生成路径,是解释重霾形成的关键所在。

2016,中国科技之光照亮未来

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既是科研人员长年累月不懈创新的结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锐意推进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硕果。

地外文明搜寻项目将向比邻星发射信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7日消息称,在经历了数十年搜寻地外文明毫无结果之后,科学家认为现在是时候尝试先和外星人“打个招呼”了。

睿智儒雅的“科学顽童”

12月21日17时45分,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兰州大学教授段一士因病医治无效,在甘肃兰州逝世,享年90岁。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

操纵的纠缠光子数目越多,量子信息处理能力就会指数级增长,但同时实验实现的难度也急剧增加。

“千里眼”监测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到达距离地球700多公里外的太空,开始进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工作。

科普大篷车惠及1.9亿农村人口

自2000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普大篷车项目以来,已向全国配发了1345辆科普大篷车,累计行程达3050万公里,开展活动17万次,受益人数达1.9亿。

十万个为什么

“海斗”临渊:诗与远方的召唤

陈顺和他的同事正在加紧分析和处理“探索一号”获取的宝贵深渊样品。当实验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想船上的日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及时地调整实验方案。

无人潜航器到底是个什么“神器”

无人潜航器作为造型轻便、性能先进的水下侦察监视设备,对水下通信、材料以及导航定位等技术领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

今年第三个“超级月亮”13日现身

继今年10月17日和11月14日之后,“超级月亮”12月13日晚将再次现身天宇。

烟气:火山爆发的“闹钟”

越来越多的监测数据表明,火山释放的碳硫气体比的急剧上升能在即将到来的火山爆发前提供数天到几周的预警。

“可爱”为何招人喜爱?是大脑中伏隔核受到了刺激

人人都喜欢可爱的东西,不管是物件还是生物,长得“萌萌哒”总会让人格外喜爱。这些萌物们从外表上看通常都弱不禁风,令人产生想要保护的感觉,但事实上,“可爱”是一件有力武器。

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

只有不断激发和培养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探索精神,才能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

喝水也会胖?原来是肥胖基因在捣鬼!

喝水也会胖?的确,现实中有的人吃得并不多却很容易胖,用各种方法减肥都收效甚微;而有的人却可以饱享口福而不胖,“减肥”不在他们的词典里呢?

李德才:一生成一事 心有莲花开

对于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坦克大师”毛明:干国防得有点拼命三郎的精神

它是我国第一台信息化坦克,99A坦克奠定了我国第一代陆军装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综合的基础。

“超级月亮”现身夜空(组图)

“超级月亮”是指月球运行到轨道上最接近地球的点的同时,正好是满月。这时的月亮会比平常看上去更大。

中国首批航母舰员:“它催我不懈奋斗,让我荣耀一生”

夜色中,它像一个酣然入眠的巨婴。如果把2012年9月25日——它正式编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算作生日,现在辽宁舰刚好满4周岁。

双十一还爆仓?黑科技让包裹“飞起来”

日前,一个来自亚马逊仓库的橘黄色小机器人刷爆了朋友圈,吃瓜群众们戏称“原来自己的包裹这么有科技感。”

【解疑释惑话核电】核废料是留给后代“永远的噩梦”吗

如何处置核废料与退役核设施,一直是“恐核”公众担心与质疑的问题。那么,核电厂产生的核废料到底将何去何从?关闭和拆除核电站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吗?

军舰鸟和雨燕 谁是长途迁徙中的续航霸主

在非洲莫桑比克的一个小岛上,一只年轻的军舰鸟从它的巢穴中展开翅膀,向北飞去。在随后的185天里,它将持续飞行34000英里。

【解疑释惑话核电】揭秘“华龙一号”全球最高安全标准

与传统发电模式相比,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绿色能源,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器人为何如此受青睐

2016年年初,人工智能机器人打败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占领人类智慧的“最后高地”,让机器人家喻户晓,与此同时,各种敏捷而不知疲倦的工业机器人也快速进驻工厂。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开启“飞天”之旅

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和陈冬从问天阁受命出征,开启令全体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光明网携手空军招飞局联合举办国防科普活动

光明网与空军招飞局联合举办的“心系国防 追梦空天”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一场中秋直播持续3小时 春哥做科普也是蛮拼的!

当晚6点,春哥便饥肠辘辘地赶来现场,听说,这是他今天要参加的第三场活动,所以晚饭都没来得及吃便赶来给网友科普“月球背后的秘密”

未来科学大奖 影响一个时代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科普作家方舟子谈钱永健:天生就是干工程师活的

又一位大师离去,今天,让我们听听科普作家方舟子如何评价钱永健,钱永健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哪些骄人的成就?为什么钱永健自称他“天生就是干工程师活的”?

蔡蔚: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制造者

他只有一个目标——在中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驱动产品。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新中国的两弹元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新中国各个科学事业的奠基者,都是他的学生。他却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

“墨子”升天,潘建伟揭秘量子世界

量子世界有多少奥妙?中国为何要持续探索量子通信?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用通俗语言为你揭秘量子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万里风云入襟怀

从大气物理平流层研究到高空风分析,从季风试验到海洋预报,从中小尺度的气象到气候变化,丁一汇院士为我们讲诉了近八十年人生历程的纵深跨越。

夏志宏:一分钟带你了解“三体”

三体问题是指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

谢宇: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我喜欢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谢宇道出了自己热衷于实证社会学研究的原因。

“诺奖热门”王中林:所长、院长可不当,教授不能不当

做教授是我一辈子最好的选择。因为我热爱科研,热爱这些年轻的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谈笑、说话、讨论、研究。

【唠科】王晓东:细胞凋亡的解谜人

在解开细胞凋亡谜团的道路上,领跑的是一位华人,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留学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

暴雨 冰雹 台风……为什么这些极端天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为什么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会呈上升态势?是否可以提前预测极端天气的发生?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听听专家怎么说。

【唠科】李凯:AlphaGo成为世界第一,这位励志院士功不可没

这位当今华人计算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冶炼厂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最终成为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防灾避险】又一大波暴雨来袭,这些避险技能你get√了吗?

当洪水到来,来不及转移的人员应当如何避险?若被洪水冲走,能够采取哪些自救措施?一起来看看自中央气象台和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的两位专家如何解答。

蔡蔚: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制造者

每当谈论起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驱动系统,他总会滔滔不绝,眼前这些电机,就像是他的孩子,了如指掌而又充满感情。

【动画|气象科普】“管天之人”竺可桢

几十年前,中国的天气预报一直被外国人垄断,直到1930年,竺可桢才将天气预报的“主权”收回。

徐更光:一生装填家国梦

2015年初,在北京阜外医院一间普通的病房里,一直重复着一首温暖的歌,人们并不知道,这首歌正在试图唤醒一位弥留之际的白发老人。

吴孟超院士:60年党龄撑起的永恒信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入党申请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却都因为他的华侨身份被退了回来。为了向党组织表决心,吴孟超还忍痛割断了与家里的联系,接受党的考验,19次入党申请便是例证

【科技名家风采录】蒋志刚: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困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物种灭绝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又面临着哪些困难?

图个明白|中国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6大特点

长征七号是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的中型运载火箭,由“结构、发动机、增压输送、控制、测量、总控网、动力测控、发射支持”等8大系统组成,具有6个全新特点

【科技名家风采录】崔鹏:泥石流中的拼命三郎

近三十年来,崔鹏一直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不仅提出了准泥石流概念,确定了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形成起动理论,还开创了一些学科的新生长点

唠科|夏志宏:三体里的数学

夏志宏,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其博士毕业论文解决了困扰科学家一个世纪的难题——著名的潘勒韦猜想。三十几岁时已成为国际动力系统和天体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之一。

【i科学】科学门诊:舌尖上的安全,百姓如何吃得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4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效果如何?法律如何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梦·大家谈】吴孟超:创新等不得,要不断前进

吴孟超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并在国内率先突破肝叶手术禁区,成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2005年,吴孟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新梦·大家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唠科|物理学家王竹溪怎样“跨界”抢饭碗?

王竹溪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他前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40余年,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听过他的讲课

【VR全景视频】尚勇在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会上说了啥?

科普的顶层设计关键在落地生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科协提出了“创新、提升、协同、普惠”四个工作机制,全面贯穿“转型升级”,去解决科普“最后一公里”的最薄弱问题

光明微科普|生物多样性日街采,你知道物种红色名录吗?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光明网科普团队来到北京动物园,围绕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进行了采访,听到这些搞siao的答案,是不是醉了?

“科学”号探秘卡罗琳海山 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对人类从无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了精细调查,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

引力波探测 数据处理技术在“助跑”

16日22时,科学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这是人类第5次发现引力波信号。这些发现除了检验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的预言,也见证了当今日新月异的实验手段和计算手段。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发布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公布全国及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并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提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直播:天地之美 万物之理—漫谈物理系列讲座

天地之美 万物之理——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公众科学日

太空实验发现蜘蛛“备用定位系统”

人类不止一次将蜘蛛带到太空,研究重力对它们织网的重要性。对图片的分析还显示,当灯光关闭时,蜘蛛在网中会随意地朝向一边,但当灯光打开时,它们仅会朝向下方。“蜘蛛有这样一个备用的定位系统,这很令人惊讶,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没有重力的环境。

大学基础研究圈儿年轻人的选择与苦恼

不同于徐渭,在面对这道题目时,李萌经过几番思考,最终决定还是留在北京,这也导致他直到现在还几乎是一个“月光族”。受访时,东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于永亮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这种现象在他所从事的化学领域也同样存在。

打疫苗都扛不住德尔塔了?这5个流言可别信

伴随着又一轮新冠疫情袭来,与疫苗和新毒株有关的种种流言,又活跃了起来,鉴于目前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以及不少人已接种过疫苗的背景,所以这波流言集中在疫苗注射的细节及有效性,以及疫苗能否对抗德尔塔,在恐慌心理影响下,这些流言简单武断、易于流传,但要反驳这些流言却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素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相信科学,用科学质疑精神反击流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