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科学被“品头论足”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评论 > 正文

当科学被“品头论足”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06-11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疫情中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个调查结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九成以上的受访对象相信科学家提供的信息,近八成的人认为中国“会最先研制出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这一“高大上”的公众形象,是否真的符合科学的规律?

  科学认知具有渐进性,科学家具有易错性,只有在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中,科学家才可能不断深化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因此,人们既不应该脱离实际对科学的进步速度期待过高,也不能因为科学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者疫苗和药品的研制进度与疗效不尽如人意,就低估甚至诋毁科学家。

  在互联网问世之前,科学家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只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交流,只有当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付诸应用之后,它才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但信息时代颠覆了这一逻辑。

  今天,科学家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公众可以随时在线查阅,以致很多网民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了他们不甚熟悉的科学领域的讨论之中。

  科学研究是基于事实判断的,而公众的意见表达往往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当科学家的事实描述不符合部分公众的价值预期时,发表这些成果的科学家就很容易受到公众的攻击。

  如果某项研究出现了一些科学认知偏差,而这项研究又不甚符合公众的价值预期,那么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将会承受更为严重的社会压力。

  可以说,基于个人好恶甚至情绪而不是学理本身的一些科学争论,正在对科学家群体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伤害。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的特点是,一方面喜欢追星与造神,另一方面又喜欢批评与谩骂。

  追星与造神会使部分明星科学家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当这些明星科学家被民众封神、成为难以被挑战的科学权威之后,科学的发展就很容易被带入歧途。

  批评与谩骂会使很多科学家在开展研究时越来越关注公众的感受和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本身,以致在探索真理,尤其是在质疑权威的过程中瞻前顾后。

  显然,这两种趋势都会进一步扩大科学认知的偏差,也都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建设。

  科学是容错的,科学是进步的,科学也是专业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中国科学家更有必要直面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科学认知的渐进性和科学知识的情境性,支持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建立平等对话与合作交流的纠错机制,防止被互联网思潮所裹挟。

  同时,互联网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在给科学家的成果发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科学家主动与公众沟通、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提供了便利。因此,科学家有必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学会运用新媒体主动向公众传播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对公众而言,不应该随意对自己不熟悉的科研结论品头论足,舆论不能过分迁就民众的反智情绪,全社会都有必要对那些公开谩骂攻讦科学家的非理性行为予以抵制。

  (作者周程 系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本报记者胡珉琦根据其在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上的报告采访整理)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见证大国底气从“核”来
2024-03-29 14:15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力勾绘农作物地块,快速完成耕地识别,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提升数十倍。在他看来,我国在星上智能处理和地面遥感AI大模型技术上同步发力,推进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2024-03-29 09:36
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以至于下一个闰秒将被推迟3年。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自转速度受到了影响。
2024-03-29 09:33
胡新立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生理性乳酸水平变化对机体代谢的意义,以及恶病质中骨骼肌萎缩与乳酸的直接关系。
2024-03-29 09:31
近日,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事件持续发酵。小林制药此前表示,该公司的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导致消费者出现肾功能不良状态的非预期成分。小林制药出产的红曲原料除用于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
2024-03-29 09:22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验任务。2023年12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将三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4-03-29 09:30
记者2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
2024-03-29 08:38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已启用“冠状病毒网络”(CoViNet),以促进和协调全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及早准确地检测、监测和评估新冠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其他可能新出现的冠状病毒。
2024-03-29 08:38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2024-03-28 12:36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4-03-28 09:54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2024-03-28 09:34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2024-03-28 09:33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4-03-28 09: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2024-03-28 09:31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2024-03-28 09:25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2024-03-27 10:22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2024-03-27 10:21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24-03-27 10:20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2024-03-27 10:18
一群“麦哲伦”式的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高能物理的版图上开疆拓土。而玻色子的发现,正在指向新的“盛宴”。
2024-03-27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