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50000000年前的“大眼萌”——巢湖安琪虾

2017-06-26 09:27 来源:科学大院 
2017-06-26 09:27:04来源:科学大院作者:责任编辑:肖春芳

  作者:盛捷、季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提到“大眼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它?

  还是它?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它:

  复原图(绘制:杨定华)

  眼熟么?

  导演斯皮尔伯格学的是古生物吧?

  不过,咱今天要讲的这个主角可是生活在水里的。

  这种远古水生生物不但长得萌,而且,它还有一个梦幻且美味的名字

  ——巢湖安琪虾(A. chaohuensis

  (刚刚,新鲜出炉的中文名)

  TIP:

  巢湖安琪虾是Ankitokazocaris(安琪虾)属的一个新种,它们属于一类名叫Thylacocephala(袋头类)的底栖型海生节肢动物。

  这些“袋头类”们,具有左右对称的非钙质双瓣壳,一对大复眼,三对大捕食足,8-16组游泳足,8对鳃以及分节的体节

  巢湖安琪虾复原图,比例尺为1cm

  此次巢湖安琪虾的化石,

  是由中科院南古所博士季承

  与国内外合作者们,

  在安徽巢湖鱼龙生物群

  (即下三叠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

  发表的这三十块安琪虾化石,

  平均长度在3cm左右,

  最大的一只达5cm。

  中科院南古所博士季承展示其中一块巢湖安琪虾化石

  2.5亿年前的一日,

  位于中国安徽巢湖地区的海底,

  “虾丁兴旺”的“大眼萌”家族,

  正在水流缓慢的浅海海底

  跳广场舞时,

  突然¥#%…&¥(此处省略n个字),

  它们和周围小虾们一同,

  被泥浆掩埋了。

  结果就变成

  的样子。

  巢湖安琪虾化石,比例尺为5mm

  说到这里,

  我们要强行科普

  安琪虾化石所在的

  “安徽巢湖鱼龙生物群”。

  TIP:

  安徽巢湖鱼龙动物群是以产巢湖鱼龙为特色和优势类群,鳍龙类、鱼类、菊石、双壳、牙形类共同繁荣的珍稀早三叠世动物群,是世界范围内最完整保存的、最原始的中生代海生脊椎动物群之一。

  巢湖马家山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

  巢湖马家山地区发现的一个分娩“瞬间”的鱼龙化石

  我们的虾萌萌——安琪虾便与这些鱼龙们生活在一起。

  发现巢湖安琪虾化石的意义:

  1.巢湖安琪虾的发现,是科研人员首次在我国下三叠统的地层中发现袋头类动物。

  2.巢湖安琪虾与产自日本和马达加斯加同期地层中的同属材料关系密切,这说明,在早三叠世,三地区便存在重要的古地理联系。

  除此之外,

  科研人员们

  还研究了疑似“大眼萌”的

  “便便”化石。

  科研人员

  在巢湖安琪虾化石的周围,

  发现几枚内含牙形刺的粪化石。

  根据其大小和表面形态,

  科研人员初步排除这些“便便”化石

  来自于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可能性。

  这些化石长度在1-2cm,

  宽是2-3mm。

  通过对现生节肢动物身体与粪便大小,

  及志留纪“袋头类”的壳

  与肠道的大小的比例关系,

  推出这些“便便”化石

  可能来自于同层位的巢湖安琪虾。

  巢湖安琪虾化石旁,科研人员发现含牙形刺的粪化石

  由于巢湖安琪虾

  具有发达的复眼和三对大的捕食足,

  曾有研究认为

  它应具有主动发现并捕食

  一些小型动物(如小虾)的能力,

  进而推断,它们也可能捕食牙形动物。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牙形动物呢?

  注:前方高能……

  TIP:

  牙形动物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原始脊椎动物,形似泥鳅。(竟然也是大眼睛。

  )

  牙形动物复原图

  化石记录中,完整动物个体很少发现,大量保存的是牙形动物的磷灰质器官,称为“牙形石”或“牙形刺”,其广泛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海相地层中。

  牙形动物复原图

  牙形刺大小一般为 1 mm 左右,最大 7 mm,形态多样,由于演化迅速,全球广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古生代与中生代的划分,就是由牙形刺Hindeodus parvus的第一次出现作为界限。

  牙形动物化石

  科研人员

  在几枚破损的巢湖安琪虾壳体中,

  发现了牙形刺的保存,

  或与其取食行为有关。

  所以,

  也算是首次发现

  “袋头类”节肢动物

  与牙形动物之间捕食关系的证据。

  几枚巢湖安琪虾壳体中,发现了牙形刺的保存(图g红框内即为牙形石)

  该论文近期刊登于《德国古生物学杂志》(Pal 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中科院南古所供稿,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光明网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