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起来聊聊抑郁症

2017-04-25 10: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4-25 10:05:47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责任编辑:白璐 肖春芳

  受访人黄悦勤教授:中国残联副主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

  采访人:付东红

  日前,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负责,组织全国44家单位共同完成了“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得到科技部、卫生部支持。针对该项目中的抑郁症研究,黄悦勤教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按照精神医学的诊断分类标准,抑郁症是心境障碍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有终生复发的风险。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心理症状群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和精神运动性症状;躯体症状群包括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疼痛、周身不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抑郁症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而是遗传和环境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女患者多于男性,婚姻、教育、经济、城乡有差异

  采访人:作为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抽样调查,在抑郁症方面得出哪些结论?

  黄悦勤:这项调查对象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18岁以上社区居民。在157个县/区、1256个村/居委会,抽取受访者32552人。其中男性14784,女性17768名。在分类上,抑郁症是心境障碍中的二级分类。调查显示心境障碍现患率最高的就是抑郁症,现患率为2.10%。

  采访人:在您继续介绍之前,请先对心境障碍做个名词解释。

  黄悦勤:心境障碍也称情感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抑郁症、心境恶劣、抑郁障碍未特定、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其他双相障碍、物质所致心境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等8个二级分类。

  采访人:项目调查中,抑郁症呈现出哪些特点?

  黄悦勤:从性别分布看,心境障碍女性现患率(4.62%)高于男性现患率(3.15%),其中抑郁症现患率男性为1.71%,女性为2.49%。年龄分布:18-34岁1.42%;35-49岁1.86%;50-64岁3.17%;65岁及以上2.97%。

  此外,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城乡分布等也都存在差异。

  婚姻状况分布:心境障碍分居/离婚现患率(9.47%)和丧偶现患率(5.93%)分别高于已婚现患率(3.91%),其中,已婚1.98%,未婚1.55%,分居/离婚7.90%,丧偶4.19%。

  受教育程度分布:文盲/小学以下3.13%,小学2.31%,初中1.74%,高中1.46&,大专及以上1.39%。

  经济水平分布:低收入2.88%,中收入2.00%,高收入1.52%。

  城乡分布:城市1.94%,乡村2.27%。

  采访人:从上述分布情况看,说明什么问题?

  黄悦勤:根据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和婚姻状况是心境障碍的相关因素。心境障碍女性现患率高于男性患病率,与以往多数调查结论一致,一般认为与女性的各生理阶段的心理变化相关;分析婚姻症状差异,分居/离婚和丧偶现患率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现患率,且已婚人群现患率最低,说明患者的情绪问题影响人际关系、婚姻和谐、家庭稳定。因此,提示女性、非在婚状态人群均是心境障碍的高危人群,应该重点关注,加强干预,改善重点人群的精神卫生服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

  采访人:与国外相比,中国抑郁症患病率处在什么水平?

  黄悦勤:与近年来国际权威期刊发布的部分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我国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低于巴西、美国、法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高于日本、尼日利亚。

  认知错误导致治疗消极

  采访人: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黄悦勤:抑郁症患者治疗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发现,在社区居民中,除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以外,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均普遍存在低咨询率和低治疗率的现象。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中因为自己的症状而寻求咨询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但是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十分之一左右。他们的求医行为均存在很大误区,在非精神科和心理科的机构接受治疗的比例高于四分之三,说明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未选择正确的医疗机构就诊。

  另外,在求助专业人员方面,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患者求助于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向非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求助的比例超过半数,甚至超过10%的患者向非医务工作者求助。

  采访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黄悦勤: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病耻感,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因精神问题而求助的意向不足半数,超过30%的社区居民对于精神障碍有病耻感,其中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超过三分之一,说明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和歧视,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神障碍污名化导致患者回避利用精神卫生服务。

  二是认识错误,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可以治疗控制的比例刚过半数;即使精神障碍患者认为可以治疗控制的比例亦刚过半数,而且认为患者可以不治自愈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说明社区居民,包括其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均缺乏精神卫生知识,不能正确识别精神症状,更缺乏主动利用卫生服务的意向。

  三是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精神卫生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也不均衡,很多地区精神卫生服务相对不足,使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受到限制。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大专业知识培训

  采访人:针对调研的结果,您有什么建议?

  黄悦勤:一方面要在社会各界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宣传,引导精神障碍患者采取正确的就医行为;另一方面,要提高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于精神障碍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精神科的联络会诊功能。此外,由于精神障碍患者普遍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应该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综合诊治水平,以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今后应当加大非医疗机构,诸如互联网或聊天室、自助团体和心理热线等机构从业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的专业培训,让精神障碍患者获得既便捷又及时的专业指导。同时,应该在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心理科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诊疗水平,规范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提高精神障碍的疗效。

  采访人:就抑郁症防治,您有什么建议?

  黄悦勤:中国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现患率高达4.06%,而疾病负担的综合指标伤残调整寿命年排序第一,尤其是其中的抑郁症影响患者社会功能最严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流行强度高且因伤残损害社会功能最严重的心境障碍,开展疾病的三级预防。

  性别和婚姻状况是心境障碍的相关因素,女性、非在婚状态人群是心境障碍的高危人群;受教育程度是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文盲/小学以下教育人群是焦虑障碍的高危人群。要给予关注。

  由于精神障碍种类多且症状复杂,当前疾病诊断仍然主要以现象学为基础,精神障碍的诊治是世界性难题,尚有很多未知领域。因此中国精神障碍防控的干预措施应该针对不同疾病制定共性和特性相结合的干预措施。

  就共性而言,应该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利用大众媒体,传播专业化的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提高大众知晓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消除对精神障碍的污名化偏见,不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倡导主动寻求精神卫生服务的正确求医行为。

  就特性而言,对于各类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应该采取正确方式应对心理压力,协调人际关系,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各类精神障碍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心境障碍等精神障碍获得良好预后至关重要。对于各类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应该提供可及性的心理康复和社会康复服务,构建对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等高致残性疾病的医院、社区、家庭的综合康复模式,减少残疾的发生,有利于降低疾病负担。

  文/付东红(北京大学医学部)

[责任编辑:白璐 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