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鲟,不再上演白鱀豚灭绝的悲剧?

2017-04-14 09:20 来源:科技日报 
2017-04-14 09:20:18来源:科技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白璐 肖春芳

  4月8日,“2017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办,500尾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

  第二看台

  4月上旬,500尾大规格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人工增殖放流将补充中华鲟野生群体的数量,那么,野生中华鲟的境况怎样?科技日报记者听到的好消息是,去年11月24日在葛洲坝产卵场监测到野生中华鲟鱼卵,而在此之前的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并没有监测到此现象。

  中华鲟是典型的长距离海河洄游性鱼类。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时,洄游来的中华鲟便在葛洲坝下聚集,形成新的产卵场。可是,近几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情况并不乐观,其产卵场面积大为缩小。

  “去年年底,我们在第一时间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后,获取部分鱼卵带回实验室进行孵化研究。”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博士介绍,“当时有专家担心,怕鱼卵是杂交鲟的后代,种质不纯正。但经过鉴定,认定其是货真价实的野生中华鲟卵。”

  “去年所获的野生中华鲟鱼卵的受精率、孵化成活率都很低。”姜伟说,中华鲟卵在自然条件下存活率本来就非常低,只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基本靠以量取胜,一条鱼可以产几十万个卵,但还没孵化,90%的鱼卵都会被其它鱼吃掉。“比起自然环境,人工条件会更安全,我们培育繁殖野生种群,也是为了保持其种质优良,优化其遗传性状。”

  这虽然为野生种群恢复找到一线渺茫的希望,可令姜伟着急的是,目前中华鲟雌雄比例严重失调。以前中华鲟正常的性别比例接近1∶1,但据2008年左右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比例达到了7∶1。虽然近年来,因国家禁止科研用捕捞中华鲟,研究人员无法调查,但他们判断“雌多雄少”的现实不会有太大变化。

  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衡,可能与长江水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姜伟说,曾有科研人员用其它鱼类试验表明,长江入海口污染水域的类激素物质,会导致鱼类种群出现雌性个体数量大于雄性的现象。“性别失衡,也说明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处于衰退阶段,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无奈现实。”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技术学科组组长杜合军博士曾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习工作过,他见证了馆里最后一只白鱀豚“淇淇”在人工养殖了20多年后,因一直找不到配偶,没留下任何子嗣,孤独终老。

  2007年,人类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中华鲟会重蹈其覆辙吗?

  杜合军说,中华鲟研究所已成功利用单性生殖技术繁殖中华鲟。也就是说,万一发生只有雌性中华鲟的极端情况,仅依靠单性也能成功繁殖,且后代有雌有雄。“当然这只是一种应对极度濒危情况下的技术储备。” 杜合军等人还通过低温保留中华鲟的精子、胚胎、细胞等基因信息。在自然界如若真寻觅不到中华鲟了,科研人员也有可能利用克隆技术像重现电影《侏罗纪公园》里复活恐龙的情节一样,复活中华鲟。

  2009年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的科研捕捞,中华鲟研究所在同年取得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并在之后连续多年获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中华鲟种群的繁殖脱离了对野生种群的依赖。“通过监测发现,4月8日放流的部分中华鲟已顺利过长江干流监利段。”刚从野外监测归来的姜伟11日晚向记者透露。

  但是,这一路上中华鲟还是会历经磨难。根据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监测数据,近几年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只有3—4成顺利洄游到了大海。

  与此同时,保护中华鲟绝对不仅是在实验室、在养殖车间的研究与繁育。“上个世纪80年代,每年湖北境内捕捞野生中华鲟数量最多时达到1000尾。”姜伟说,可是近几年,每年洄游进入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数量已不足百尾。“由于中华鲟生命周期长,出现断档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再加上长江沿线经济发展带来水环境的持续衰退,不能否认,总体来说中华鲟数量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姜伟说。

  “中华鲟个体大,生命周期长,其种群资源恢复难度远大于四大家鱼。”姜伟说,中华鲟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物种,如果保护好它们了,那么说明长江流域和中国近海生态环境也恢复得不错了,长江的其它鱼类种群也生活得不错了。陈 磊

[责任编辑:白璐 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