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会在京举行

2017-01-13 17:41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7-01-13 17:41:49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肖春芳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如何跨界合作?学者、期刊、媒体三者如何互动?新媒体给了科技期刊哪些可能……1月1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和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主办的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度大会在京举行,科学界大咖、科技期刊主编、科技论文作者、科学爱好者、媒体记者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科技期刊与科学传播的未来。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会在京举行

活动现场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周忠和,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席鹏,中科院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中科院自动化所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编辑部主任陈培颖,《知识分子》编辑部主任李晓明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探讨了科学传播的科普内容创作、科学家参与以及渠道运营以及科技期刊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等话题。

  在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理事长刘泽林看来,“科学普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懂科技就不懂这个时代”。也因此,北京科技期刊学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科学传播,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将科研论文、科学成果普及给公众。

  科技期刊如何与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互动?郑永春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科技期刊首先要对科技论文或者要发表科学成果进行把关,这就要求刊发出来的内容本身是有含金量及“闪光点”的。把握好这个前提,媒体才能“对症下药”,做好接下来的科普工作。

  新媒体给科技期刊带来哪些可能在主办方设置的议题评选中最受期待。在周忠和院士看来,数字化和信息化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科技期刊的宣传和联络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将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席鹏看来,“我们有那么多的国际期刊,如何办一个成功的国际公号进行推广值得思考。”

  “刊媒惠”年度活动还邀请了来自于不同领域的4位科研工作者结合各自近期发表的科研成果,分别就大众关注的物理、环境、航天及人工智能等科技问题展开讨论,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实时互动。

  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副研究员,就拓扑相和拓扑相变为何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话题,同现场的观众一起展开了探讨。他为大家普及了拓扑相和拓扑相变到底是什么,它们的发展对现在的科技、生活有什么影响以及我国物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等知识。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会在京举行

  魏红祥

  最近几年我国的雾霾天气总是牵动着每一位国民的心,而雾霾的组成成分也是大气科学家研究的重点。《环境工程学报》推荐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吉东生博士,根据自己的研究,向公众解析了PM2.5中碳组分的特征以及来源等知识。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会在京举行

吉东生

  2016年是中国航天60周年,60年来我国航天领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越来越多。中国航天五院502所林星荣(《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杂志推荐),以“太空第一杯茶”背后的航天新科技为由头,为现场观众介绍了航天领域中板式表面张力贮箱内新型蓄液器性能研究的竞争力、应用前景及预期效益。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会在京举行

  林星荣

  作为压轴演讲,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志东结合其在《科技导报》上发表的论文《关于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建议》,给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计算神经科学、无人驾驶汽车、先进机器人等方面的前沿信息。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会在京举行

  邓志东

  据悉,“刊媒惠”旨在将科研论文成果科普化地推介给大众媒体和公众,旨在打通科研与科普之间的各环节,推动科研与科普的共同发展,从而惠及大众。活动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承办,2016年6月正式启动,推介的科技论文成果内容涉及公众关注的气象、医药、食品安全、航天、测绘、环境保护、疾病防控、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通过现场活动及网络直播,向线上线下公众普及看似晦涩、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知识和科研进展。

[责任编辑: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